“小尾巴,你聽,萬能電子魔盒在‘嘀嘀’響呢,是在提醒我們:它可以工作了。”
叮叮當當同時起身,拿著萬能電子魔盒一塊走進了氣象台。
“小豆芽,你看那邊,怎麼圍了那麼多人,我們過去瞧瞧。”當當拉著叮叮走近一看,原來他們在看有關地震的圖片,萬能電子魔盒立刻閃現出地震的驚人場麵。
大地震後常會出現強降雨,給抗震救災工作造成極大困難,地震和下雨之間有什麼聯係嗎?仔細看看“震”字,我們會發現它的上麵就是“雨”。中國的文字觀物象形,我們的祖先創造和發展這個字的時候,就從沒把“雨”頭去掉,這是否就意味著從遠古至今,地震和雨就有著明顯的關係呢?
雨,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天氣現象了。天氣變化主要是與天氣係統有關,但局部地區的環境因素常會引出特殊的天氣現象。研究表明,當地震發生之後,引發地震的地下能量在震後短期內是會對降水產生影響的。
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山體滑坡,會使空氣中的微粒、粉塵大量增加,這些微粒和粉塵就是形成水滴最好的凝結核;地震巨大的衝擊波,在震動大地的同時也不斷向空中釋放能量,這種能量同樣強烈擾動震區上空的空氣,使震區上空大量的凝結核與水汽分子不斷碰撞,充分結合,當空氣托不住這些不斷增長的水滴時,一場地震後的大雨就降臨了。其實,我國古代所謂的擂鼓求雨,就是利用空氣震動,形成很強的上升氣流擾動,使得水汽分子充分碰撞結合增大,從而形成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