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荀子》(1 / 3)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趙國人。繼孟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學者和教育家。曾遊學於齊,三為“祭酒”(學宮之長)。考察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後來到楚國,為蘭陵令,並著書終老於此。

《荀子》,今存32篇,基本上是荀子自著,少數篇章是其弟子的記述。

荀子的軍事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議兵》篇裏。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從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的觀點,也可以看到在新形勢下對傳統思想的發展,顯示出荀子自己的特色。

一是論述了禮治和強國富兵的關係。認為禮治是治國的根本,“禮者,治辯之極也。”因而也是強國強兵的基礎,即所謂“強國之事”、“威行之道”可以一統天下。二是闡述了用兵和行仁的關係。一方麵,荀子繼承了孔孟“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學說,指出“兵”的實質是行仁的手段。另一方麵,治國必須行仁義、愛百姓,才能用兵。“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三是論證了富國與強兵的關係。荀子認為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節用裕民,是富國的根本,富國然後可以強兵;舍本逐末,就會招致滅亡。四是荀子全麵地論述了將帥應當具備的政治軍事素質。《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根據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整理出版的一部古代兵書。戰國孫臏撰。

孫臏是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孫武的後裔。生卒年月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後期,大體在吳起之後,與商鞅孫臏畫像、孟軻同期。他一生坎坷不平,連真實姓名也沒能留下。

飽受磨難的早年

據《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在早年曾與龐涓一道學習兵法。龐涓學成之後,先到魏國,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因而嫉妒他,便秘密派人召來孫臏,用刑法砍斷他的雙膝,並在他臉上刺字塗黑,企圖讓孫臏不能再出頭露麵。齊國的使者來到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想辦法暗中會見使者,並用言詞打動他。齊國使者感到孫臏是個奇才,便在回國時用車把孫臏帶回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並以客禮相待。田忌經常和齊國的公子們賽馬,下重金賭勝。孫臏看到他們的馬在奔馳能力上不相上下,並且都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隻管再同他們比賽,我一定能使您獲勝。田忌很相信孫臏的話,便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到了比賽的時候,孫臏說:“請用您的下等乘馬對他們的上等乘馬,用您的上等乘馬對他們的中等乘馬,用您的中等乘馬對他們的下等乘馬。”三等乘馬全部比賽完畢後,結果田忌輸了一局而連勝兩局,終於得到了齊威王的千金。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同他議論兵法,並委任他為軍師。孫臏擔任齊國的軍師後,便在齊魏桂陵之戰、齊魏馬陵之戰中,展現出傑出軍事家的才華。

圍魏救趙

此戰又被史家稱為“齊魏桂陵之戰”。戰國中期,齊國發兵進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進攻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之魏軍回救,並將魏軍殲滅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擊戰。周顯王八年(前361),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不斷向東擴張,威脅齊國。齊威王利用趙、魏兩國與魏國的矛盾,拉攏趙、韓以抗魏,展開了齊、魏爭雄中原的鬥爭。十五年,趙國出兵進攻依附於魏的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趙。魏國為了保護衛國,便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圍困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準備任命孫臏擔任主將,孫臏婉言辭謝說:“受過刑罰而身體傷殘的人是不能受此重任的。”於是命令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兵8萬救趙。田忌主張赴趙進攻魏軍以解趙國。孫臏說:要解開雜亂糾纏的繩索隻能用手去仔細分解,不能用拳頭去猛烈打擊;要勸說正在爭鬥的雙方,隻能用好言去相勸,不能動手直接參加。避實擊虛,造成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態勢,敵軍就會自動撤軍解圍了。因此主張乘魏軍主力在趙,國內空虛之機,直趨大梁,迫魏軍回師自救,於歸途中截擊,以達到救趙擊魏的雙重目的。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攻其所必救”之謀,即率主力向魏國首都大梁進軍,並搶先到達魏軍回師必經之地桂陵。齊軍之舉,既堅定了趙軍抗魏之誌,又迫使龐涓率軍撤離邯鄲,兼程回師。當魏軍到達桂陵時,突遭齊軍截擊,魏軍仆皇應戰,終致慘敗。孫臏在此戰中以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之策,創造了“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後世兵家常沿用這一戰法,來達到誘敵就範而取勝的目的。

擒龐涓

此戰又被史家稱為“齊魏馬陵之戰”。戰國中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殲滅魏軍的伏擊戰。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魏國派龐涓率軍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的建議,決定發兵救援,以促進韓國竭力抵抗魏國。齊國雖允諾援韓攻魏,但在戰事剛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時,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當韓軍五戰俱敗,韓國危急,魏軍已十分疲憊時,齊國才乘機出兵救援。二十七年,齊國又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仍用“圍魏救趙”之策,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從韓國撤圍,回師自救。魏軍果然中計撤回,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軍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利用魏軍輕視齊軍、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采取避戰示弱、退兵減灶、以示齊軍兵力日減的策略,引誘魏軍追擊。孫臏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向來驃悍勇武而輕視齊國,齊國有怯弱之名,善於打仗的人就要因勢利導。兵法上說,急行軍100裏去爭利會損失上將;急行軍50裏去爭利隻有一半人能趕到。我軍進入魏境後,第一天要造10萬人吃飯用的灶,第二天減為5萬,第三天減為3萬。龐涓率領大軍尾隨齊軍走了3天,看到齊軍的灶每天減少,非常高興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怯弱,進入我國境內3天。士兵就逃亡過半。於是他脫離大軍主力,隻率領輕裝精銳的部隊,晝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魏軍的行軍速度,大概在天黑以後要走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路旁多險阻,利於設伏。孫臏讓士兵將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剝去一段,在白木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然後命令齊軍精選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並且約定說:晚上見到有人點火就一齊放箭!龐涓果然在夜晚來到剝去樹皮的大樹下,看到樹上寫著字,便叫人點火照看。還沒有把字看完,齊國士兵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彼此不能相互救援。龐涓自知大勢已去,智窮兵敗,隻好拔劍自殺。臨死前他憤恨地說:“居然讓孫臏這小子成了名!”齊軍乘勝發起攻擊,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由孫臏指揮的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作戰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以“能而示之不能”之策,誘敵入伏,達到全殲魏軍的目的。此戰之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一躍而成為當時東方的強國。孫臏也因此而名揚天下。孫臏晚年不知所終。他一生不但善於用兵,而且在遭受迫害時,還忍辱不屈,發憤著書,後又不斷增補,給後世留下了他所著的千古生輝的兵法。

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影印圖

身殘誌堅著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