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荀子》(2 / 3)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約成書於戰國中期,史書對《孫臏兵法》早有記載。《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說:“世傳其兵法”。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說:“孫子臏腳,而論兵法”。《漢書·藝文誌》著錄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漢書·陳湯傳》曾征引《孫臏兵法》的“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說明西漢時《孫臏兵法》尚在流行。其後失傳,至《隋書·經籍誌》已不見著錄。於是疑問叢生,或說孫臏即孫武,或說《孫臏兵法》即《孫子兵法》。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墓(屬西漢早期)發現了幾百枚竹簡,即《孫子兵法》竹簡、《孫臏兵法》竹簡和其他先秦兵書竹簡。這一發現使千年疑竇頓開,不解之謎忽釋。原來孫武是孫臏的祖先,《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兩部自成係統的兵書。這一發現在國際上亦產生了轟動效應。

新發現的《孫臏兵法》竹簡共364枚,11000餘宇,分上、下兩編,各15篇。上編記述孫臏的言論和有關的事跡。下編內容疑點頗多,各篇文體不同,不似孫臏一人一時所作,可能由其弟子增編而成。1985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在重新編寫《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時,為慎重起見,將下編全部移入第二輯《佚書叢殘》,並且增補了“五教法”一篇。重定竹簡《孫臏兵法》為16篇,222簡,4891字。竹簡雖然殘缺,釋義有待深入,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孫臏論兵的要義。

竹簡《孫臏兵法》在繼承《孫子兵法》等前人兵法的基礎上多有發展和創見,它的重新麵世,受到中外學者的普遍關注,現已有十多種文字《孫臏兵法》的譯本問世。日本及東南亞、歐美等地還有諸多關於《孫臏兵法》的介紹和評述文章,說明當今世界上對其內容的研究正在日益深入。

竹簡《孫臏兵法》雖不如其他紙本兵法完整清晰,但也有許多精彩內容,現選讀前十篇如下。

1.擒龐涓

本篇以記事體裁記述了孫臏在桂陵之戰中的用兵計謀,從篇末讚美孫臏之詞可知此文非孫臏自述,可能是其弟子或他人的讚語。

本篇記載了桂陵之戰的經過,披露了一些前所未見的珍貴史料。如:“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使將軍忌子(田忌)、帶甲八萬”。《史記》等史書未提及雙方參戰的兵力,也沒有龐涓為魏將參戰的記載。“禽龐涓”,禽通擒,有專家認為,此處“禽”作“製服”解。史書也沒有龐涓在桂陵被俘之事。

2.見威王

本篇原無標題,係後加。全文主要論述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對戰爭的看法,集中反映了孫臏的戰爭觀。是全書的重點。

孫臏見威王說:“戰勝,則所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如同孫武一樣,孫臏直言不諱地指出進行戰爭的兩種不同後果:戰勝了,就能保全處於危亡中的國家,使將要斷絕的世係得以延續,戰敗了,就會喪失領土而使國家處於危困的境地,因此對戰爭問題不能不詳加考察。但是“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孫臏認為,對戰爭進行研究就會發現,輕率好戰的人會導致國家的滅亡,一味貪圖勝利的人會受挫遭辱。所以戰爭是不可以輕率進行的,勝利是不可以盲目貪求的。要先做準備而後才能進行。

孫臏以史為例說,唐堯開始治理天下時,有七個部落不執行命令,後來都是用武力戰勝他們,才能使他們順服,實現國家的統一,這就是“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的道理,古時候“神戎(農)戰(斧)燧,黃帝戰蚩尤於蜀祿(逐鹿)”等,哪一個不是用戰爭征服的?但是有些“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的人,卻說要用積仁義、崇禮樂,不用武力的辦法來製止戰爭。這種辦法不是堯舜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故舉兵以繩之”,即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問題。

3.威王問

本篇采用孫臏與齊威王、田忌之間的問答,全麵論述了孫臏的戰略戰術思想,也涉及了治軍、地形、陣法等問題。

孫臏認為:在兩軍相當,兩軍相望(相望即對峙),誰也不敢先采取行動時,應先派少量部隊進行挑戰,隻許佯敗不許勝利,將主力部隊猛擊敵人的兩翼,就能獲勝。在“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時,可故意使我軍的陣勢混亂無序,誘敵來攻,在指揮上這叫“讚師”。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時,可先將後麵的主力和機動部隊隱蔽好,使之能隨時撤退和轉移,並讓使用長兵器的士兵列於戰陣之前,讓使用短兵器的士兵列於戰陣後麵,讓弩兵作機動,後麵的部隊待敵人疲憊時再反擊,在指揮上這叫“讓威”。在追“擊窮寇”時,不要過急逼迫,待其尋求生路時再消滅之。在敵我勢均力敵時,應先迷惑敵人,使其兵力分散,爾後再集中兵力消滅之。在“以一擊十”時,就要“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地形平敞”,陣勢嚴整時而被打敗的原因,是陣前沒有實施衝鋒的突擊隊,這就是“陣無鋒也”。作戰時,“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必攻不守”,即分析敵情,考察地形險易,了解道路遠近,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而堅決打擊敵人的空虛要害之處,這是統兵作戰最緊急的要務。當敵軍勢眾而猛,交戰不可避免時,就要堅固壁壘,多用謀略,嚴明軍令,團結士卒,避其銳氣使其驕傲,引誘敵人使其疲憊,然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便可取勝。孫臏在對上述問題進行論述後,還慎重告誡國君,“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這是不能忘記的經驗教訓。

4.陳忌問壘

本篇竹簡主要論述了在野戰情況下因地形而部署兵力、兵器的問題,對馬陵之戰中兵力、兵器的部署和技術、戰術的運用,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孫臏認為,軍隊在野戰中如何部署作戰陣地的問題,常被人們所忽視。處置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迅速利用部隊的武器裝備,結合戰場的地形作恰當的部署,並要鼓舞和激勵部隊的士氣和鬥誌,這是用來應付突然處於困境、險阻、死地中的敵人所采取的辦法。我在馬陵之戰中戰勝龐涓,俘虜太子申時,用的就是這個辦法。在當時的情況下,蒺藜可當作溝塹與護城河,戰車可當作城牆與壁壘,地麵上的天然障礙物可當作城上的矮牆,大盾牌可以當作城上有孔的矮牆,用戈、矛等長柄兵器救援危急之處,用短柄矛等兵器輔助長柄兵器進行作戰,用短柄刀劍狙擊疲憊之敵,把強弓勁弩配置在蒺藜的後麵,靈活機動地射擊敵人,陣地前沿的弩和戟要各占一半。由此可見,孫臏在馬陵道之戰中,是先將各種兵器配置在預設的戰場上,綜合地發揮各種兵器的殺傷作用,而奪取作戰勝利的。

5.篡卒

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在戰場上決勝的具體因素,以及為將之道等要求。

孫臏認為,軍隊的優勝在於對士卒的精選,“其勇在於製,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體民,其傷在於數戰”。也就是說,軍隊的作戰勇敢,在於組織指揮的嚴密,軍隊作戰的機巧,在於造成有利的態勢,軍隊戰鬥力的強大,在於賞罰有信;軍隊的政治素質良好,在於管理教育得當;軍隊的給養充裕,在於能速戰急歸,軍隊的戰鬥力強大,在於能及時休整,軍民的戰鬥力削弱,在於作戰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