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荀子》(3 / 3)

孫臏認為,軍隊作戰經常取勝的因素有五:“得主專製,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即統兵將領有獨立指揮權者勝;懂得用兵法則者勝;得到士兵擁護者勝,互相間能同心協力者勝,善於分析判斷敵情及熟悉地形險易者勝。統兵將領受到與這五種相反因素製約者敗。

孫臏認為,賢明的將領要做到“忠”、“信”、“敢”三條。所謂忠,就是忠於君主;所謂信,就是信賞明罰;所謂敢,就是敢於糾正各種錯誤行為。否則就不能成為統兵作戰指揮的將領。

6.月戰

本篇主要是論述戰爭與天時的關係。

孫臏說,如果“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以能夠“撫(得)時而戰”者,可以一戰而勝,而不需要反複用兵了。

7.八陣

本篇主要是論述選將的標準和八陣的運用原則。

孫臏說,“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即智謀不足的人要統兵打仗是盲目自大,勇氣不足的人要統兵打仗是異想天開,不懂得用兵規律而又沒有作戰經驗的人要統兵打仗是心存僥幸。所以要保衛萬乘之國的安全,擴大萬乘之國的領域,保護萬乘之國民眾生命安全的將領,就必須懂得用兵的法則。所謂懂得用兵的法則,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內得民心,外知敵情,通布設八陣之要領,有取勝把握的就打,沒有取勝把握的就不打。隻有這樣的將帥,才是王者之將。

孫臏指出,統兵打仗用“八陣”陣法時,要根據有利的地形和不同的兵種,做好兵力分配,選用適宜的陣形才能取勝。

8.地葆

本篇篇名地葆即地寶。分別論述了各種地形的利弊,指出它們與部隊的生存條件,與作戰的關係。與其他兵書多有雷同。

9.勢備

本篇主要論述軍隊必須通過造“勢”,才能發揮戰鬥力的問題。

孫臏認為:“黃帝作劍,以陣象之。羿作弓弩,以勢象之。禹作舟車,以變象之。湯武作長兵,以權象之。”也就是說,黃帝作寶劍,可用它類比軍陣。後羿作弓弩,可用它類比兵勢。夏禹作舟車,可用它類比機變。湯武作長柄兵器,可用它類比作戰指揮的主動權。可見陣、勢、變、權這四個方麵,都是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軍陣要像寶劍那樣具有精銳的前鋒,才能向敵人發動進攻,軍隊要像寶劍那樣具有堅實的劍柄作後衛,才能拿它來刺擊敵人。軍陣既有前鋒又有後衛,就能戰勝敵人。軍隊的戰鬥態勢要像弓、弩發射箭鏃那樣,產生出迅疾的強大威力。軍隊要像舟車那樣可以往來機變。軍隊要像長柄兵器那樣具有作戰指揮的主動權。深人了解和掌握軍陣、兵勢、機變、主動權這四項製勝的原則,就能“破強敵,取猛將”了。

10.兵情

本篇以矢、弩、發者類比士卒、將領和國君,認為這三者如能協調一致,就能克敵製勝。

孫臏說,如果“欲知兵之情”,就要借用“弩矢其法”了。“矢(是)卒也,弩(是)將也,發(射)者(是國君)主也。”如果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要像用弩射箭一樣,國君、將領、士卒都要合乎射弩的方法,同心協力。這就是治軍用兵之道。

竹簡《孫臏兵法》雖然有殘缺之處,但是其大部分還能連貫成篇,形成書的體係,反映該書的理論精義。孫臏所處的時代,大致與齊威王所委派追論古者《司馬兵法》的大夫們所處的時代相接近,所以《孫臏兵法》與《司馬法》在軍事理論上有相似之處。

“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

同《司馬法》一樣,竹簡《孫臏兵法》對戰爭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明確看法,即“戰勝而強立”,“樂兵者亡”的戰爭觀。它根據當時七雄紛爭的形勢,列舉了“神戎(農)戰(斧)燧,黃帝戰蜀祿(涿鹿),堯伐共工”,舜“並三苗”,“湯放桀,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之戰事,說明人類社會自傳說時代以來就是采用戰爭手段來實現自身的統治目的的,企圖用“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等辦法消除戰爭,保存自己,那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想在七雄紛爭中使“天下服”,隻有“舉兵繩之”,達到“戰勝而強立”,即天下歸一的目的。否則就會“削地而危社稷”,民眾遭難,國家不得安寧。這種戰爭觀適應了當時全國漸趨統一的客觀形勢要求,比前人的論述更具有切合時代需要的積極意義。孫臏在提出“戰勝而強立”主張的同時,又極力反對樂兵(好戰)的黷武者,認為“樂兵者亡”,這同《司馬法》“好戰必亡”的觀點是前後相承的。

以“強兵”為核心的治軍思想

《孫臏兵法》治軍思想的核心是“強兵”。而強兵的基礎是“國富”。要在群雄紛爭中“戰勝而強立”,就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即國家要富裕,隻有“國富”,才是“強兵之急者也”。而強兵須有經過選拔的良將和士卒組成的軍隊為前提。良將不但要具備德、忠、信、敬等品質,還要善於掌握“破強敵,取猛將”的用兵之道:“陣”、“勢”、“變”、“權”,即善於部署戰陣,造成有利態勢,靈活變換戰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士卒要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要編製嚴密、賞罰分明,“素聽”、“素信”,令行禁止。由這樣的將帥和士卒組成的強兵,就可以所向無敵。

“因情用兵”的作戰指導

《孫臏兵法》在戰爭指導問題上,強調要“知道(取勝之道)”,“唯知道”,才能“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他所說的“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也就是要通曉天文、地理、人情、敵情和陣法等有關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在戰法上,它要求戰爭指導者能創造有利的態勢,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盡量避開自身的短處。諸如避開敵軍的精銳,批亢搗虛,示弱以麻痹敵人,誘其出戰,先“讓威”(後退),而後製敵,用計謀分散敵人,而後集中兵力殲滅之;對於憑堅固守的敵人,要采用引蛇出洞的辦法,在運動中殲滅它;對於敵人防守薄弱之處,則全力攻取之,對於不同的地形和車、騎、步的特點,要有側重地用兵,“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即在平曠之地可多用戰車兵,在險要之地可多用騎兵,在山隘和穀地可多用強弓勁弩的步兵(如馬陵之戰)。可見《孫臏兵法》主張因情用兵,反對用一種固定的戰法去對付各種不同的敵人。

深遠影響

《孫臏兵法》原文雖早已失傳,直到1972年竹簡出土才重見天日,但由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記載,其兵家地位早已確立。孫臏為田忌所出的賽馬運籌之策、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的戰例也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為兵家所仿效。竹簡本《孫臏兵法》問世後,在國際上產生了轟動效應,其影響更是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