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潛夫論》(1 / 1)

作者王符(約85~163),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政治家、軍事理論家。

王符終身不仕,隱居著書,“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

《潛夫論》全書10卷36篇,主要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其中《勸將》、《救邊》、《邊議》、《實邊》四篇為軍事專論,針對當時西北邊疆的情況,著重論述如何加強邊遠地區的防禦,集中反映了王符關於邊疆防禦和建設的軍事思想。

《潛夫論》的主要軍事觀點有:

早定戰守之策。作者認為“救邊乃無患,中國乃得安寧”,呼籲及時平亂,反對示弱寇敵、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的惟圖荀安、不思救邊的做法。

慎選邊將。王符指出漢軍之所以不能製羌亂,主要原因在於將不知兵,因此要認真選拔將帥。將帥禦兵,必須具備六務標準:“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選拔將帥要任人惟賢,不搞論資排輩,否則就等於將軍隊交給敵人。

救邊強邊。作者集中抨擊了當時朝臣苟且偷安,不救邊民於水火的行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救邊主張。認為地不可無邊,“無邊亡國”。必須加強邊防,決不可割地以為苟合,因為假如今日割邊郡,明日就要以三輔為邊,日後“則洛陽為邊”,國將不國。

國君臨邊患,務以民為本。邊患已積十年,百姓被害,迄今不止。國君不可不思邊境之安寧。國君對邊患問題斷不見。國君對軍國大事要“修己之備,無恃於人”,不獨委任於將帥。方可克敵製勝。如以不煩民為借口,輕易使人民受殺掠,這樣的國君“非人主”也。

治邊要激勵士卒。作者認為人皆趨利避害,而當時“士不勸於死敵”,是由於“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士卒進無利而自退無畏”。因此,強調明賞必罰,使士卒“必順我令乃得其欲”。

遷內地人民實邊。他指出邊郡虛廢的原因及危害。國家聽任邊患蔓延,強令邊民內遷,賦役加重是邊郡虛廢的原因。邊郡空無人民,而內地人眾地狹,造成經濟上的偏頗,這是邊郡虛廢帶來的經濟上的嚴重後果。長此下去,會造成邊民絕望,而滋生降敵之心,成為政治上“大憂”。這就是虛廢邊郡的嚴重政治後果。因此必須立即設法對邊郡虛廢現象予以製止。並提出,應恢複已廢棄的邊郡舉孝廉製度,並在賜爵、物價等方麵給予優惠政策,此乃“均苦樂,平徭役,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

《潛夫論》繼承孫武論將、晁錯實邊等觀點,對一些基本軍事原則的闡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