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生卒年不詳。北宋武學博士、兵學家。
何去非生活於宋神宗、徽宗年間。他博學喜讀,不僅對經史子集很熟悉,對天文地理、陰陽術數、山川蟲魚等知識也無不通曉。雖然生長在福建,沒有到過邊關,但卻非常喜歡研讀兵書,好學古兵法。這些為他以後的宏偉武論和兵學建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何去非經過六次科舉考試後。方以“特奏名”的身份參加了由宋神宗“親策進士”的殿試。在這次殿試中,他以深厚的功力,精辟的兵法和巧妙的對答深得神宗的好評,被任命為右班殿直、武學教授。不久,他又成為武學博士。從元豐五年至元四年(1089),何去非在京城當了八年武學教授和博士,後於元秸四年底因“不苟合當時公卿”而被貶出京師,到徐州任州學教授。八年後,他離開徐州,踏上了從政的道路。紹聖四年(1097),何去非任富陽(今浙江富陽)知縣;建中靖國元年(1101),改任滄州(今河北滄州市東南)通判。由於他勤政有方,政績顯著,又深得百姓擁戴,因此又被調回京城,出任司農司丞。不久,何去非請求調離京城,到外地任職。北宋朝廷改任他為廬州(今安徽合肥市)通判。北宋滅亡前後,何去非在廬州去世。終年73歲。
《何博士備論》全書共二十八篇,現僅存二十六篇。而在《曆代名賢確論》中,除現存二十六篇外,還有《論鄧禹》一篇。這樣,共有二十七篇了,其餘一篇已無從查考。
何去非的軍事著作除本書外,還有《司馬法講義》(三卷)、《三略講義》(三卷)。這後兩種,可惜今天已佚。另外他還參加過《武經七書》的校定。
《何博士備論》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穴硯齋抄本,版心下方有“穴硯齋繕寫”五字。現存刊本有一卷、二卷本兩種版本,一卷本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指海本、蒲城遺書本、長恩書室叢書本、半畝園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二卷本主要有:明辨齋叢書本、子書百家本、百子全書本、清嘉慶十六年(1811)留香室刊本、日本萬延元年(清鹹豐十年)刊本、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本、光緒二十七年(1901)刊本等。
《備論》是何去非評論從秦漢到五代,曆代興亡得失和戰略策略的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它“其文雄快踔厲,風發泉湧”。該書頗得蘇軾賞識,為此曾“親奏朝廷”。它采用從曆史經驗與教訓中總結出戰略和戰術規律的方法,來研究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與其業績。在許多問題上,提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論斷。
《何博士備論》的主要軍事思想有以下幾點:
一是明確認識到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他在《六國論》中指出,六國分別為秦所各個擊破,是“連橫”對“合縱”的勝利,是政治策略的勝利。因為有了這個政治策略的勝利,各個擊破六國的戰略方針才得以順利實現。作者在這裏全麵地論述了秦滅六國、政略與戰略的關係,顯示了作者的獨特眼光。二是用曆史事實闡明了“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和“兵苟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義攻伐不可,救守不可”的道理。三是指出智謀必然戰勝愚勇。四是提出了正確用兵的衡量標準。在《漢武帝論》中,他指出對匈奴不惜忍辱和親而不肯用兵,是因為用兵條件尚不具備。到景帝時,雖有了用兵的條件,又逢七國之亂,到武帝時才正式用兵,這是由於此時條件已經成熟。所以能否用兵關鍵是要看用兵的主客觀條件是否已經具備。這對北宋當時所處的情況,無疑是有其可借鑒之處的。五是強調“古之善戰者,計必勝而後戰”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不打無把握之仗”,反對“冒險主義和拚命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