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權書》(1 / 1)

作者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州(今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洵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權書》是傳世的論兵名篇之一。該書取其權衡之義,其內容是分析比較曆代著名戰爭中戰略上的得失。《權書》分上、下卷,共十篇。各篇依次為:《心術》、《法製》、《強弱》、《攻守》、《明間》、《孫子》、《子貢》、《六國》、《項籍》、《高祖》。

《權書》收在蘇洵的《嘉集》裏。今有無錫孫氏小綠天藏宋抄本《嘉集》。

《心術》、《法製》篇是講治軍的。《強弱》、《攻守》、《明間》篇,以作戰為內容,特別重視“伏兵”作戰。作者認為,伏擊作戰是有把握取勝的戰法,這說明他在戰術運用上比前人有所發展。《孫子》、《子貢》、《六國》、《項籍》、《高祖》諸篇,時間涉及戰國到東漢末年,論及幾位帝王、將帥在幾次重大戰爭中的戰略運用、作戰指揮的勝敗得失。

作者認為孫武是“天下奇才”,但是,孫武在實踐中的用兵並不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與書上所說的相距甚遠。孫武率領吳軍打到楚國郢都,雖然取得暫時勝利,但後來在吳國危難時,卻在治國統軍方麵沒有一點辦法,也沒有提出什麼奇謀妙計來。作者最後總結說,孫武的《十三篇》堪為兵家之師,而他的實踐活動和他的兵書相差太遠。作者認為項籍(即項羽)“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他還論述曹操、劉備等人戰略運用的得失。

《權書》對古代治軍及戰略問題的議論,確有不少深邃見地,對後人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