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翠微先生北征錄》(2 / 2)

《翠微先生北征錄》真實地反映了南宋軍事鬥爭的實際和軍事思想的特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軍事學術價值。《美芹十論》

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曆城(今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抗金名將。辛棄疾出生時,金軍已經占領了他的家鄉山東。他21歲時,就參加了耿京所領導的一支抗金義勇民兵,擔任書記職務。當他們遭受到金軍強大壓力的威脅時,他勸耿京歸宋,並親赴南方與宋廷接洽。在他離開部隊期間,叛徒張國安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得知這一消息後。隻身北返,潛往金營,勸說被張國安裹脅投金的官兵,棄金投宋,又把這支部隊帶回南宋,並擒獲了張國安,獻俘於宋廷。宋孝宗任命他為承務郎。以後,他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等地的安撫使。任職期間,他采取積極措施,招撫流亡,編練軍隊,鼓勵耕戰,注意安定民生,打擊貪汙豪強。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恢複失地。統一中國,是南宋抗金主戰派之一。

《美芹十論》分《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征》、《久任》、《詳戰》等十論。前三論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指出“敵之可勝”,對當時誇大金人力量,鼓吹妥協投降之論進行了批駁。後七論主要論述如何加強戰備,激勵士氣,準備反攻以收複失地,重振山河。這些思想代表了南宋主戰派的主張。書名冠以“美芹”,是借用《列子·楊朱》中的美芹典故,自謙所獻菲薄。

《美芹十論》的中心內容是全麵分析抗金的敵我利弊條件、政治軍事形勢,並聯係古代戰爭經驗,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意見。

它的主要軍事思想有:

“致勇”、“久任”、“合誌並力”的治軍思想。辛棄疾認為,通過“致勇”,軍隊的戰鬥力就可以提高,就可以做到守無不固,攻無不克。對將帥不要輕易更換,要信任將帥;還要注意加強軍隊內部的團結。

“審勢”、“察情”的原則。辛棄疾認為與敵作戰,首先必須對敵情加以了解。在分析敵情時,必須分清“形”與“勢”。辛棄疾所說的形是指軍事力量的外在表現形式。勢則是對軍事力量的運用。對敵情的了解和分析,就是要透過敵人的“形”去認清敵人的“勢”,發揮己方的“勢”去製敵。

“審宜先後”,集兵擊虛。辛棄疾很重視出兵的先後。他認為應依戰爭實情進行認真的權衡,再確定是先發製人還是後發製人。辛棄疾主張集中兵力,反對分兵,處處皆備。他還主張“攻彼之所必救”,即進攻其最薄弱的地方。

《美芹十論》所提出的一些見解,許多都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後來據淮守江的作戰指導思想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是南宋主戰派積極抗金軍事思想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