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今浙江省瑞安縣)人。南宋著名學者。
陳傅良天資聰穎,勤學深思,年未三十,文章即已自成一家,為世人傳誦。後拜鄭伯熊、薛季宣為師,共開永嘉學派先聲。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甲科,並以此步入仕途。先後擔任福州通判、桂陽府知州、轉運判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等職,由於性情耿介、敢於直諫而屢次罷官、降官或辭官。死後諡文節公,學者稱止齋先生。
陳傅良的著述除《曆代兵製》外,還有《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止齋論祖》、《止齋文集》等。
《曆代兵製》共八卷。第一卷是西周、春秋戰國、秦三個時期的兵製,第二卷是西漢、新莽、東漢兵製,第三卷是三國、兩晉兵製,第四卷是南朝兵製,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有關兵製的情況,第五卷是北朝和隋兵製,第六卷是唐代兵製,第七卷是五代兵製,第八卷是北宋兵製。
《曆代兵製》現存版本較多,《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錄有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刊本、長恩書室叢書本、揚州刻單行本、學海類編本、兵法彙編本、靜觀堂刊本、瓶花書屋刊本八種。今人研究《曆代兵製》的成果主要是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曆代兵製淺說》等。
《曆代兵製》內容繁富,幾乎涉及兵製問題的各個方麵,包括兵種類型、軍隊編製、兵員數額、將校設置、兵員征集、兵賦徭役、軍事訓練,以及有關戰爭情況等。
陳傅良撰寫此書,旨在通過探討曆代兵製得失,為當世兵製改革提供借鑒。因此,此書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傾向性。除闡述各代兵製的得失外,作者還通過分析比較揭示了古代兵製演變的軌跡。其主要材料取自前代史書,有些段落是直接引自文獻,有些是對史料的改編或概括,作者自己的觀點則主要體現在材料的取舍和按語之中。
綜觀全書,陳傅良的兵製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重視兵製作用,強調加強兵製建設。他主張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反對“教習不精”。在訓練和作戰中,要做到嚴明賞罰,認為隻有明於賞罰則上下奮勇爭先,可以杜絕不良現象,改變風氣。
反對冗兵冗官,主張精兵簡政,兵要少但要精。
主張寓兵於農,耕戰結合。他認為,寓兵於農有利於社會安定,有利於負擔平均,有利於節省軍費開支和備戰,有利於調動和集結兵員。府兵製體現了寓兵於農這一原則。
強調強幹弱枝,居重馭輕的布兵原則。陳傅良在分析春秋時期戰爭不斷的原因時,指出兵有專主,將擁重權是其中的根本因素。為了保證封建中央政權對軍隊的控製,他主張分散將帥的兵權,四方有事則命將領出征,戰事結束則解除其兵權,不讓將帥久握重兵,從而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兵製通史,《曆代兵製》盡管有的資料不確切,有的問題闡述不全麵,甚至有某些個人偏見,但它畢竟勾畫了兩千年的兵製輪廓,堪稱我國兵製學的奠基石,是研究我國古代兵製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