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紀效新書》(1 / 2)

作者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傑出的抗倭將領、民族英雄。

戚氏祖籍安徽定遠,後定居於山東蓬萊。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繼光襲職登州衛指揮金事,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從嘉靖二十七年始,在五年的時間內,他率領山東民兵春去冬歸,戍守薊門。這一段經曆不僅磨煉了他的意誌,也使他熟悉了北部邊疆的形勢。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升任署都指揮僉事,管理山東沿海3營24所,擔負起了整個山東禦倭的重任。

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調赴浙江禦倭。鑒於明衛所軍腐敗無能、屢戰屢敗的狀況,他主動請纓召募新兵,並親自訓練,終於練就了一支紀律嚴明、勇敢善戰的節製之師——“戚家軍”。此後,他指揮這支軍隊從浙江打到福建,又從福建打到廣東,徹底消滅了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隆慶元年(1567),戚繼光調往北方,鎮守京師的北大門薊鎮。他修築長城、增建敵台、訓練車步騎營,使北部邊防空前鞏固起來。在他任職的十餘年間,蒙古騎兵,始終不敢內犯,北部邊疆出現了少有的安寧局麵。

萬曆十年(1582),對戚繼光信任有加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次年,一些對張居正改革心懷不滿的官員聯合上疏,進行攻擊,使其死後都未免抄家之厄。戚繼光因受張居正重用之故,被調往廣東任總兵官。其時,廣東承平已久,使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倍感無用武之地。兩年後,他便懷著抑鬱的心情上疏引退,回到自己的家鄉蓬萊。由於清正廉潔,戚繼光雖為官多年,卻並無多少積蓄,晚年生活過得極為貧苦。萬曆十五年底,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貧病中與世長辭,終年60歲。

戚繼光一生征戰,卻筆耕不輟。僅就軍事論著而言,便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類輯練兵諸書》、《洪尚書重補戚少保南北平定略》和《蒞戎要略》等多部,其中以《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影響較大。《紀效新書》有十八卷和十四卷之分,其中十四卷本《紀效新書》既是對十八卷本《紀效新書》的修改,又融入了《練兵實紀》的精華,內容更為精粹,是戚繼光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為體現戚繼光軍事思想的精髓,我們在這裏選錄了十四卷本《紀效新書》的部分內容。

十四卷本《紀效新書》凡12篇,依次為:卷一《束伍篇》、卷二《耳目篇》、卷三至卷五《手足篇》、卷六《比較篇》、卷七《營陣篇》、卷八《行營篇》、卷九《紮野營篇》、卷十《實戰篇》、卷十一《膽氣篇》、卷十二《舟師篇》、卷十三《守哨篇》、卷十四《練將篇·附練將或問》。該書是一部以軍隊的訓練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著作,其中許多觀點是戚繼光的創見,對於豐富和發展傳統軍事訓練理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