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練膽理論的提出和闡發。前人認識到士氣對作戰的重要作用,但曆代兵家所重視的隻是臨陣激發士氣而已。戚繼光則明確提出了士氣來源於平時訓練的理論,並認為“練膽氣乃練之本也”。膽氣有真與客之分,“出諸心者為真氣,格於物而發者為客氣”。從而找到了膽氣的不同來源,為膽氣的訓練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二是提出了“練將”的概念,明確指出隻有通過嚴格的培養、訓練才能造就優秀的將領。他將將領的素質概括為德、才兩個方麵,並提出了26條具體的要求,使練將變得切實可行。培養將領,首先要經過院校的教育,即將有誌於武事的青年集中起來,入武學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儒家的經典著作、《武經七書》等兵學著書和行伍、器械、營陣等,以培養他們的品質,增長他們的軍事才幹。其次,“置諸桴鼓實用之間”,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其三是使軍事訓練思想體係化、完備化。由於“練膽”、“練將”的提出,彌補了以往訓練要素不完備的缺陷,從而導致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完整的軍事訓練理論體係的誕生。軍事訓練包括練兵和練將兩大部分。練兵包括練藝(技藝訓練)、練陣(陣法訓練)和練膽(膽氣訓練)三個方麵;練將則區分為練將德與練將才兩個方麵。不僅如此,他還對訓練各要素的相互關係作了比較全麵、辯證的論述。如對於練兵與練將的關係,他認為士兵是戰爭的主體,沒有大批訓練有素的士兵,就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然而,練兵畢竟是由將領來組織進行的,沒有德才兼備的將領,沒有一批優秀的軍事骨幹,就不可能練出訓練有素的精兵。因此,戚繼光強調練兵與練將並重,而以練將為軍事訓練的關鍵所在。這標誌著中國傳統軍事訓練思想已走向成熟。
十四卷本《紀效新書》現存的主要版本有:明萬曆十二年(1584)、十六年、二十年、三十二年刻本,明崇禎十七年刻本和一種不明時間的明刻本,此外還有一種手抄本。這些版本目前存數極少,多數已為孤本。其原因可能是《四庫全書》對十四卷本《紀效新書》既未收錄,也未存目,卻全文收錄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由於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的廣泛流傳,這部真正集中反映戚繼光軍事思想的兵書卻漸為後人所不知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