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投筆膚談》(1 / 2)

舊題作者西湖逸士,生平事跡不詳。

本書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刻本。該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的生活年代應在明洪武以後,萬曆以前。該書卷端題“浙江解元鍾吳何守法撰音點注”。有人認為《投筆膚談》的作者很可能是何守法。

《投筆膚談》共分上下兩卷,十三篇。各篇目為:本謀第一、家計第二、達權第三、持衡第四、諜間第五、敵情第六、軍勢第七、兵機第八、戰形第九、方術第十、物略第十一、地紀第十二、天經第十三。它按每篇在戰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次第排列,上下連貫,自成體係。每篇之前有解題,概述本篇內容和與上篇的關係;文下有注解,既有文意訓釋,又有戰例參證,增加了其價值。

《投筆膚談》現存版本有明刊《音注武經七書》附刻本、《中國兵學大係》影印本、軍事科學出版社《投筆膚談譯注》本等。

《投筆膚談》理論色彩很濃,軍事思想非常豐富。在戰爭觀方麵,《投筆膚談》主張慎戰、義戰,以戰止戰,救民於水火而又不勞民。它特別重視戰爭給民眾帶來的災難,指出了戰爭危害民眾的五種表現:“三時弛務,妨民之農。隸籍充伍,妨民之業。軍需輜重。妨民之財。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鬥,妨民之生。”它認為隻要進行戰爭,這五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主張在不得已進行戰爭時,要要盡量減少戰爭給民眾帶來的災難。它主張“兵以銷兵,然後興兵;戰以止戰,然後合戰。”最理想的方法是:“拔敵之城而非攻也,致敵之降而非圍也,寢於廟堂之上而非戰也,散於原野之間而非守禦也。”它還認為用兵的關鍵是合乎名和義,主張師出有名,進行義戰。它說的“義”有特定的階級內容,目的是收攬人心,但也有維護民眾利益的一麵。它主張自己一方麵要首先打起正義的大旗,而把惡名加給敵人。

在作戰指導方麵,它主張先使自己一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圖製勝敵人。認為“用兵之道,難保其必勝,而可保其必不敗。不立於不敗之地,而欲求以勝人者,此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它強調行軍時要警惕敵人截擊,駐軍要防備敵人逼近,前進要考慮退路,在國外作戰要照顧國內。對敵作戰主張乘敵之隙,強調要等待敵人出現破綻時再進攻它,沒有可乘之隙,寧可長期相持也不莽動,以免陷於被動。

《投筆膚談》重視人心士氣在作戰中的作用。它在論述了攻防形式和機變以後指出:“攻守實要於無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氣。”所以,它特別強調爭取敵我雙方的人心,要求“可使敵兵知吾之仁,而不可使吾兵知敵之仁。可使吾兵知敵之暴,而不可使敵兵知吾之暴。”因為若使我軍知道敵人仁慈,就可能引來軍隊潰散。它也從爭取人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極力反對臨陣用刑罰威嚇士卒,戰前用殺戮顯示威嚴,認為這樣做“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變”。

在治軍方麵,重視將帥的選拔和任用。它認為“且三軍之勢,如人一身。大將,心也;士眾,四體百骸也。”它認為將帥有能在廟堂之上出謀定計的儒將,有能在戰場上折衝千裏的武將,有通曉天文地理、文武雙全的大將,他們都是“國之柱石,民之司命”,“君王”一定要選擇這樣的將帥,並要給他們機斷行事的指揮大權。它還重視上下級之間的關係,要求上級關心愛護下級,下級擁護上級;將帥要加強對軍隊的訓練,並要身先士卒,關心愛護部下,嚴格治理軍隊,防止軍隊驕縱,玩忽職守等。

《投筆膚談》貫穿著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戰爭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經濟上要有力量,天下一切飛翔的、潛藏的、運動的、靜止的有形之物,都是用兵所依賴的物質基礎,都應該了解、掌握和利用。它認為用兵要首先了解敵情,既要通過間諜獲取情報,又要根據敵人的動態獲得變化的情報。它明確指出,陰陽占卜是惑世誣民之術;同時它又認為陰陽占卜軍中不能廢,因為可以輔助用兵,用以迷惑敵人。它初步認識到了戰爭是一種劇烈變化的事物,注意到了戰爭中各種矛盾的對立及其相互轉化,對於敵我、攻守、進退、難易、虛實、利害、勝敗等戰爭中的各種矛盾能夠從兩方麵闡述問題。

《投筆膚談》是從理論的高度闡述軍事問題的兵書,有重要軍事學術價值。但也要看到,它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徹底的,它一邊反對相信陰陽占卜,稱其為“惑世誣民之術”,同時又認為“亦有自然之天命”,“天命之不可違,而非人謀之所能為也”。《車營叩答合編》

作者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別號愷陽,祖籍河南,世居直隸保定府高陽(今屬河北),明末著名的軍事家。

孫承宗幼時受家庭環境影響,好學敏求,博覽群書,凡儒家經典、兵家著述無不在其涉獵範圍之內。青年時代便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穿鑿古今,蔚為碩儒”。萬曆三十二年(1604),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進大中允,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泰昌元年(1620),入內廷,以左庶子充日講官,得到皇帝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