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投筆膚談》(2 / 2)

這時,遼東戰火越燒越旺,後金自取得薩爾滸之戰的勝利後,又連下開原、鐵嶺。孫承宗身在內廷,卻時刻關注著遼東的形勢。他每論前方局勢,無不切中要害,因以“知兵”而聞名。天啟元年(1621),後金攻占沈陽、遼陽等70餘城堡,滿朝為之震驚,群臣皆推薦孫承宗主遼東軍事。但熹宗皇帝實不願孫承宗離開。便派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熊廷弼赴遼東後,因巡撫王化貞從中作梗,內部失和,給後金以可乘之機。次年,明軍節節潰退,連失廣寧等40餘堡。在此形勢下,孫承宗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主兵部,治理遼東軍事。後不久,自請督師遼東,得到熹宗的同意。同年八月,他以原官督師山海關,兼管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事。

他雷厲風行,整飭遼東防務,罷免庸弱無能之輩,破格啟用了鹿善繼、馬世龍、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建立起了有效的指揮係統;淘汰老弱,選練精兵,造就了一支由車營、水師、火營、前鋒、後勁營等組成的精銳部隊;修築城堡,加固工事,建立起自寧遠至山海關的多層次防禦體係;招撫遼人,穩定人心,以為固守之計。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明軍聲威複振,遼東局勢也因之出現了根本轉機。但隨著孫承宗屢建功勳、聲威日著,魏忠賢等人卻屢進讒言,橫加迫害,使孫承宗被迫於天啟五年去職還鄉。接替孫承宗的高第到任後,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下令軍隊盡數撤入關內。但袁崇煥堅決維護孫承宗的部署,拒不執行撤軍命令,並相繼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兩次重大勝利。這說明孫承宗以守為戰、且戰且守決策是正確的,其整飭遼東防務也是卓有成效的。

後金軍在寧遠一線遭到敗績後,深知明遼東防線已固,遂將進攻的方向改在京師北部。崇禎二年(1629年,農曆己已),皇太極率10萬大軍從喜峰口叩關而入,兵鋒直逼京師,史稱“己已之變”。危急關頭,明廷再度起用孫承宗,讓他以原官駐守通州,拱衛京師。後袁崇煥率軍回救,與後金軍血戰於京郊。崇禎帝誤中皇太極反間計,以通敵罪將袁崇煥逮逋下獄,致使人心渙散,祖大壽率遼東明軍萬餘人東撤,形勢極度危急。孫承宗急派馬世龍等持親筆信前往安撫,使祖大壽斂兵待命。後來,各路勤王之師也陸續趕到,後金軍始撤圍而去。

後金軍退去後,孫承宗再鎮關門,二次督師遼東。他乘後金軍換防之際,奇襲遵化等四城,拔除了後金軍留在關內的一個釘子:又於寧錦一線修築大小淩城,加強前沿防禦。崇禎四年七月,後金乘明軍換將之孫,兵圍大淩城。孫承宗急赴錦州調度,但因丘禾嘉貽誤戰機,致使守將祖大壽糧盡援絕,獻城投降。閹黨借此將責任全部推到孫承宗身上,迫使他再度歸隱。

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再度入關,於十一月兵圍高陽。76歲高齡且早已賦閑在家的孫承宗毅然走上城頭,組織軍民抗敵。後彈盡糧絕,城破而亡。其子、侄及孫輩力戰而死及被殺者達百餘。

孫承宗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除本書外,尚有《文集》100卷、奏議30卷、督師全書100卷、《督師事宜》18卷、《曆官舊記》4卷等多種著作。

《車營叩答合編》始刊於清同治八年(1869),為四卷本,其卷目為:卷一《車營圖製》、卷二《車營百八叩》、卷三《車營百八答》、卷四《車營百八說》。清光緒六年(1880)印行時,將各卷叩、答、說合而為一,稱作《車營百八叩合說合編》,名稱雖異,內容則完全一致。為便於讀者閱讀,這裏我們選用了清光緒六年本。

《車營叩答合編》是孫承宗與部下鹿善繼、茅元儀等人討論車營作戰問題時撰寫而成的。其內容涉及車營的編組方法、陣法布列、兵器配置、車步騎協同及各種天候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要領、後勤保障等諸多方麵。先秦時期,車兵曾作為主要的作戰兵種而出現在戰場上,但至漢以後便逐漸地銷聲匿跡了。明代中期以後,伴隨著大量火器的出現,為解決笨重的火器的機動問題,戰車複被啟用。便出現了新的兵種——車營。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便組建了一支集車步騎為一體的車營。明代出現的車營,實質上便是現代意義上炮兵的雛形。《車營叩答合編》作為討論這一新興兵種作戰問題的理論專著,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觀點,如強調車步騎諸兵種密切協同,主張布陣依地形、敵情等條件而靈活變化等,至今仍不失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