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紀》與李昭祥撰寫的《龍江船廠誌》,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戰船建造專著。曆代學者似乎很少有人將它們看作兵書,但是從書中所記載的各型船隻可以看出,它們大多是戰船,對船隻建造的管理方式與船隻用途的論述,又都具有軍事特色,是兵書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分支——軍事技術專著。
《南船紀》的作者沈,是明代一位傑出的水利與戰船建造專家,宇子由,號江村,江蘇吳江縣人,生於弘治四年(1491),正德十四年(15l9)舉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旋調刑部主事。後出任紹興知府,政績甚佳,升任湖廣按察副使,多為善政,解民疾苦,終因得罪縉紳而被罷官。晚年居仙人山,潛心著書,終年78歲,贈都禦史。有《吳江水利考》5卷、《南船紀》4卷,以及《南廠誌》、《牧越議略》等多種著作傳世。《南船紀》是其代表作,成書年代不晚於嘉靖三十二年,因為《龍江船廠誌》在此年刊印,書中多處引用了《南船紀》的內容。向有鋟本,其八世孫沈守義為之重刊。今僅北京圖書館藏有清乾隆六年(1741年)沈守義刻本一部。為便於讀者查閱,該館曾複製一部。1989年12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會,又將其影印一部分,作內部交流用。
《南船紀》以戰船及各型船隻為主線,論述與造船有關的事項。第一卷記載了黃船、戰巡船、橋船、後湖船,快船等船的圖形、各部構件與船具的尺寸,以及用料數量、裁革等內容。第二卷記載了明代前期各衛所駐軍所配戰船的數量、修造規定,以及曆年裁革和增造的情況。第三卷記載了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與龍江造船廠等部門的編製,以及船廠所屬地產等內容。第四卷記載了造船、收船、收料、料餘與考核等規章製度,保留了古代造船工料的精確數據、造船定額等珍貴資料。
《南船紀》在論述戰船建造與國家安危的關係時,常有精妙之語,為其他兵書所不見。
《南船紀》第一卷主要論述戰船、巡海巡江船的建造與國家安危的關係等問題。除《龍江船廠誌》外,其他兵書較少涉及,故解讀如下。
(一)軍用船的建造和使用
沈指出:“江漢浮浮,武夫蹈蹈,水之有戰,周宣(王)始之。”周宣王雖然中興了,但是江淮一帶的人經常生事,“不容不用武以殄滅”。明朝雖已統一全國,但留都南京仍是根本重地,它“東連海岱,西控荊巴,南襟閩越,北枕青徐”,是天下腹心之地,小有震驚,便會牽動全國,所以不能“安不忘危”,在二百多年的造船事業中,耗資不下萬計,對曆代建造戰船的規製和法則無不吸取,如春秋時吳國的戰船蝗(餘皇)、樓船、戈船,三國時孫權的蒙衝、鬥艦,西晉王潛的連舫,隋朝楊素的五牙艦,宋朝韓世忠的海戰船,虞允文的海蝤船,以及海鶻、舴艋、走舸、遊艇、飛雲、飛虎、飛鳥、飛江、蒼隼、野豬、指南、先登等各種戰船建造的經驗都加以吸取。這些經驗雖都為曆代所創,但也不能泥古守舊,必須要按現時的需要和適用,創建各種新型戰船。如新創的戰座船有二百料(每料為120斤)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三板船、劃船等,可供平時訓練之用。巡船有巡沙船、一顆印巡船、九江哨船、大勝關哨船、輕淺便利船。這些戰船都為有備無患而建,可以達到“鑄九鼎而神奸懼”的目的。
沈指出:戰船稱戰座船,就是因它像陸營的將帥帳幕,是將帥議事、寢息和戰鬥號令所出之處,給官兵有整齊威嚴之感,所以裝備要齊全,守衛要森嚴,這是將帥指揮全船隊作戰的需要。
沈指出:水戰與陸戰一樣,“兵無常形,陣無史法”,所以“伍子胥以船軍之教比陸軍之法,謂大翼(即大型戰船)者當陸軍之車,小翼(即小型戰船)者當輕車,突冒(即攻擊型戰船)者當衝車,樓船者當行車。由是而觀,則知戰船有體大小不得一律而齊也”。所以主帥指揮大型戰船,偏裨各將指揮中小型戰船,作為先鋒、殿後、左犄、右角,由此編配成綜合型船隊,發揮整個船隊的戰鬥作用。
沈指出:巡船是為了巡察江海而建造的軍用船,它們“或據扼要害以探其出沒,或搜剔荒僻以發其埋藏,或混雜輳集以覘其嘯傲,或隱伏坳曲以其閃縮,多方緝伺,皆以我之無形致彼之有形也。”所以,為了水域的安全,不讓敵船有窺探我軍情或突然襲擊我船、我岸有可乘之機,在江海等水域用巡船進行巡邏哨察是至關重要的舉措。
沈認為:建造戰船必須因時而變,因為建造戰船與製造其他器物一樣,如果要充分發揮它的用處,就必須要按時代的需要而建造,這是不可違背的規則:“器以利用,製以趨時,昔之所在物而逮焉。故因革損益,君子亦惟隨時以盡變,通之利而已。何也?利也者,時之所便而安者之謂也。或有利於古而不利於今者,君子從而革之。非君子有心於革也,利之窮也。或有不利於今而利於後者,君之從而興之。非君子有心於興也,利之通也。是故,因之昔者(適合於過去的)未必不為今之革,革之今者,未必不為後之因。”沈關於戰造建造要因時而變革的論述,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特色。
(二)軍用船的形製構造
《南船紀》記載的軍用船有戰船、巡船、哨船、運輸船等。
1.戰座船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座船
四百料戰座船,屬指揮船,船長86.9丈、闊17尺,分14艙,備16支櫓,豎2桅,船頭艙麵長11.3尺,尾部長15.5尺,上部設望亭,艙麵周圍設欄、板,艙麵下兩側開有弩窗矛穴,供士兵刺、射敵人之用。“其偉式迨樓船之軌範……大而雄,豎而利,用之驅浪乘飆……有不戰而先奪人之心”的宏大氣勢。
二百料戰座船,長62.1尺、闊13.4尺,分10艙,提頭空艙長8.9尺,梢尾長10尺,船首設車羅、拍杆,以備擊刺。旁列女牆,攻守兼備。大櫓掣江,航速較快。豎2桅,設望亭,是僅次於四百料戰座船的中型戰船。
一百五十料戰座船,體長54.4尺、闊16尺,分10艙,提頭空艙長6.9尺,梢尾長9.5尺,豎2桅,設望亭,其餘裝備大致與二百料戰座船相同。因船體居中偏小,既可為先鋒,又能殿後,亦可為左犄或右角,適應性較強。
一百料戰座船,體長52尺、闊9.6尺,分10艙,提頭空艙長7.5尺,梢尾長9.5尺,豎1桅,設官樓,乘員30人,戰具悉備,輕便快速,便於往來衝擊敵陣,以盡其奇,隱蔽伏擊以盡其變,出沒無端以見其神雄。
一百五十料戰座船一百料戰座船輕淺便利船蜈蚣船
輕淺便利船,長52.5尺、闊10.5尺,分11艙,提頭空艙長7尺,梢尾長8.5尺,豎1桅,艙麵設戰棚、女牆。此船因飄揚不滯而輕,浮泛不礙而淺,亨通不括而利,旋轉不勞而便,大小與一百料戰座船相近,創建於嘉靖十三年(1524),是既可用於作戰,又可用於巡邏的兩用輕型戰船。
蜈蚣船,嘉靖元年(1522)八月,明軍在廣東新會之西草灣,擊敗前來挑釁的葡萄牙人,繳獲其2艦及20門艦炮。經南京守備魏國公徐鵬舉奏請朝廷,批準在南京龍江造船廠進行仿造。據《南船紀》記載,龍江造船廠於嘉靖四年仿造成功《文獻通考·軍器》記為嘉靖四年四月建成),用於江防。“至(嘉靖)十三年而複罷之。”當時的看法是佛郎機銃確實猛烈,有益於改善軍隊的裝備,故為兵家所仿製。然而其艦“不過兩旁多櫓,取其行之速耳,而謂之蜈蚣者,蓋象形也。考之一百五十料戰座船,兩旁製櫓亦略似之,而杆以廂門,義尤為備”,所以便以一百五十料戰座船取代蜈蚣船了。
叁板船(劃船同),長38尺、闊8.4尺,分10艙,豎一桅,備四槳,是一種往來神速,機動靈活的輕型戰船。浮橋船,又稱舟橋船,長59.9尺、闊15.1尺,分8艙,提頭空艙長9尺,虛梢尾長7.1尺。首尾有環扣,可用多隻浮橋船搭扣成浮橋,讓軍隊通過江河。
上述戰船在作戰時編成混合船隊,便能發揮“大小畢具,遲速並宜”,協同作戰的威力。
叁板船浮橋船
2.巡船
四百料巡座船,與四百料戰座船的形製構造規格基本相同,除巡視江河外,還常用於觀察水軍操練,具有“操練以觀其進退之常,巡邏以習其應變之略,奇正並用,緩急從宜”的特點,是戰巡合一的軍用船。
二百料一顆印巡船,因其官艙如印蓋之形而得名。船體長61.5尺、闊12.6尺,分10艙,提頭空艙長8.8尺,梢尾長10尺。主要用於巡捕江河中之盜賊。
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顆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是崇明沙船型巡邏船,船體長67尺、闊13.6尺,分10艙,提頭空艙長8.8尺,梢尾長10尺,豎2桅,艙麵設女牆、戰棚,可用於作戰。據說巡沙船是專為對付崇明島上乘沙船入海為盜者建造的,具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即以巡沙船懲治為盜的沙船。
二百料巡沙船
3.哨船
九江式哨船,長42尺、闊7.9尺,分9艙,提頭空艙長6尺,梢尾長6.5尺,豎小桅,是江中航速較快的一種哨船。
安慶式哨船,長36.7尺、闊7.8尺,分8艙,提頭空艙長6.2尺,梢尾長6.5尺,豎一桅,也是往來於江中航速較快的一種哨船。
大勝關哨船與安慶式哨船的船形相似,專在南京附近水域進行哨探。
九江式哨船
《南船紀》的理論精髓主要反映在戰船建造與水戰兩個方麵。
1.把戰船建造看作是關係國家安危的事業
《南船紀》指出,凡是瀕江臨海和水網地帶,水上就會有亂事發生,“不容不用武以殄滅”之。明朝雖已統一全國,但東南沿海和江淮之地,一旦“小有震驚,便會牽動全國”,危及天下腹心之地南京,所以必須居安思危,建造戰船,供官兵在平時進行作戰訓練之用,在戰時便可用以征剿來犯之敵。
2.建造戰船必須“盡變通之利”
《南船紀》認為:建造戰船既要吸取曆代的規製、法則和有益的經驗,又要因時而變。凡事都要遵循“變則通,通則久”的原則。安慶式哨船造船與製造其他器物一樣,若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必須要按時代的需要進行建造,這是不可違背的原則。
3.混合編隊奇正並用的水戰理論
《南船紀》認為水戰與陸戰一樣,具有“兵無常形,陣無史法”的特點。參戰的戰船,船體各有大小,長短寬窄各有不同,隻有各型戰船混合編隊,奇正並用,因變設奇,才能投機製勝。四百料戰座船“大而雄,堅而利……有不戰而先奪人之心’的氣勢,中型的二百料戰座船船首設車羅、拍杆,艙麵建女牆戰棚,舷側有槳有櫓,戰具船具畢備,有攻戰之利,小型的一百料與叁板船,“船小而速,則貴之往來遊擊,以盡其奇……出沒無端,以盡其神”。浮橋船用之為橋梁,這是統兵將領必須重視的問題。九江式哨船與安慶哨船係微型戰船,但江船之速者“莫如安慶、九江者,或為向導,或為排戰,或為疑兵,或為伏甲”,誠為水戰中之不可或缺的戰船。即使是漁船,也具有往來神速的特點,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也不要輕易廢棄它。由此可見,沈稽是明代後期一位通曉戰船使用理論的戰船建造家。
《南船紀》是我國古代少有的造船專著。書中對戰船、運輸船的造船工料定額的記載,最為完備詳盡,堪稱絕無僅有。書中還留下了平底船以大麵梁為基數,尖底船以龍骨為基數,按一定比例倍數設計全船其他各部構件尺度的原始資料,對當時及後世的造船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李昭祥在《龍江船廠誌》中便多處引用了《南船紀》的記載和論述。《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編輯。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邵陽人。1895年以優異成績入學為秀才。1898年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1899年東渡日本,進入以梁啟超為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1900年輟學返國,參加唐才常等組織的自立軍起兵反清。起義失敗後重新東渡日本,進入由大同高等學校改組的東亞商業學校。此時他痛心祖國風雨飄搖,決心學習陸軍。1901年以自費進入成城學校習陸軍。1903年考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深造。1904年冬從士官學校畢業返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被李經羲任命為雲南新軍第19鎮37協統領。武昌起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響應,組織了“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為軍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世凱軍激戰於四川瀘州(今瀘縣)、納溪。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因病赴日治療,不治逝世。後人輯有《蔡鬆坡先生遺集》、《蔡鍔集》等。
《曾胡治兵語錄》中的曾、胡,指曾國藩和胡林翼。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清道光進士。湘軍首領。1853年為對抗太平天國革命,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率兵阻擊太平軍,並出省作戰,奪取武昌和田家鎮。1855年敗於太平軍,退守南昌。1860年任兩江總督,次年節製浙、蘇、皖、贛四省軍務,主張“借洋兵助剿”,夥同英法侵略軍夾攻太平軍,1864年攻陷天京。1865年調任欽差大臣,對撚軍作戰,戰敗去職。與李鴻章、左宗棠創辦江南製造局、福建馬尾船政局等軍事工業。胡林翼(1812~1861),曾、胡是近代史上的反動人物,是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他們同屬“儒將”,注意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軍事思想,善於總結和理性思考,在治軍和作戰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軍事思想。《曾胡治兵語錄》就是他們有關軍事言論的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