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官至高郵知州,和龔自珍同屬主張“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鴉片戰爭時,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予浙東抗英戰役。他是清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一生著述甚豐,鴉片戰爭前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等,鴉片戰爭後主要有《聖武記》、《道光洋艘征撫記》、《海國圖誌》、《元史新編》等。此外,還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
《海國圖誌》是在《四州誌》的基礎上幾經增補編輯而成的。《四州誌》是根據英人慕瑞(Murray)著的《地理大全》編譯的,文字經過林則徐修飾,主要概述世界各國史地政治情況,全書約八九萬字。林則徐被革職後,將此書和有關外國資料交給魏源,囑其編撰《海國圖誌》。魏源遂以《四州誌》為基礎,廣泛搜集中外有關著述,增補整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撰成《海國圖誌》五十卷,共計五十七萬字,較《《海國圖誌》四州誌》內容增加了五倍多,另有地圖二十三幅,洋炮圖式八頁。五十卷本刊行後,國內爭相傳誦。魏源複加增補,擴為六十卷,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刊於揚州。這次刊行增入西南洋、希臘等四國,五印度沿革總考,歐洲總沿革,北洋普魯社國、璉國(即丹麥)以及外大西洋墨利亞(美利加)洲,及南洋西洋各國教門表,中國西洋曆法異同表,中國西洋紀年通表等。西洋技藝部分,五十卷本隻有附錄一卷,六十卷本增為八卷,其內容原來隻介紹洋炮,六十卷本增加火輪船、地雷、水雷、望遠鏡等器藝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此後,繼續加以補充,並且親到澳門、香港等地遊覽采訪,終於竭十年之力,編成《海國圖誌》一百卷,於鹹豐二年(1852)刊於高郵。百卷本全書約八十八萬字,各種地圖七十五幅,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七十五頁,還增補了地球天文合論、國地總論等九卷,各卷並增添了很多新見資料。地誌部分擴充到六十六卷,西洋技藝增為十二卷。百卷本卷目如下:
卷一:籌海篇:議守上、下。
卷二:籌海篇:議戰、議款。
卷三:海國沿革各圖、地球正背麵圖、亞細亞洲各圖。
卷四:利未亞洲各圖、歐羅巴洲各圖、亞墨利加洲各圖。
卷五:東南洋海岸諸國、越南。
卷六:越南分國沿革。
卷七:暹羅。
卷八:暹羅本國沿革。
卷九:暹羅屬國今為英夷新嘉坡沿革。
卷十:緬甸。
卷十一:東南洋海島諸國、呂宋、呂宋所屬島。
卷十二:荷蘭屬島、大島、英荷布路三夷分屬地間等島。
卷十三:英荷二夷所屬葛留巴島。
卷十四:附葛留巴所屬島。
卷十五:英荷二夷所屬亞齊及三佛齊島。
卷十六:英夷所屬新阿蘭島。
卷十七:日本島。
卷十八:東南洋諸島形勢。
卷十九至卷二十:西南洋各國、五印度總述上下。
卷二十一:中東印度分述。
卷二十二:北南印度分述。
卷二十三:西印度巴社國。
卷二十四:西印度阿丹國。
卷二十五:各國回教總考。
卷二十六:西印度如德亞國。
卷二十七:天主教考。
卷二十八:南土魯機回國。
卷二十九:五印度沿革總考、附恒河考。
卷三十:中印度沿革、東印度沿革、南印度沿革、西印度沿革、北沿度沿革。
卷三十一:北印度西北鄰部附錄。
卷三十二:北印度以外疆域考。
卷三十三:利未亞洲總說、東利未加阝厄日多國、未利未加阿邁司尼國。
卷三十四:東利未加分隸他國兼攝者八國、北利未加分隸他國兼攝者四國、南利未加分隸西洋各國兼攝者五國土酋自主者四國。
卷三十五:西利未加二十四國。
卷三十六:中利未加二十五國。
卷三十七:歐羅巴洲總沿革。
卷三十八:布路亞國。
卷三十九:大呂宋國。
卷四十:荷蘭及彌爾尼王國。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二:佛蘭西上下。
卷四十三:意大裏國。
卷四十四至四十五:耶馬尼國上下、附分國二十五部。
卷四十六:歐塞特裏阿國、附寒牙裏九部、波蘭國。
卷四十七:瑞士國。
卷四十八:北土魯機國。
卷四十九:希臘國。
卷五十:英吉利蘭墩國都五十三部、附英吉利斯葛蘭島三十部、英吉利愛倫島三十部。
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三:英吉利國廣述上、中、下。
卷五十四:俄羅斯國東五部、俄羅斯國西八部。
卷五十五:大俄羅斯十八部、小俄羅斯三部、南俄羅斯五部、加俄羅斯四部、俄羅斯南新藩五部、俄羅斯東新藩四部、西悉畢厘阿二部、東悉畢厘阿二部。
卷五十六:俄羅斯沿革。
卷五十七:普魯社國。
卷五十八:璉國、大尼國、瑞丁國、那威國。
卷五十九至卷六十一:外大西洋亞墨利加洲、彌利堅國總記上、中、下。
卷六十二:彌利堅東路二十部。
卷六十三:彌利堅西路十一部。
卷六十四:北墨利加洲墨西科國、附西南四國西方三國及西北諸蠻。
卷六十五:北墨利加洲內英俄各國屬地。
卷六十六:德沙國、危地馬拉國。
卷六十七:南墨利加洲智國、金加西臘國。
卷六十八:巴拉大河國、伯西爾國。
卷六十九:智利國、各國兼攝地在南墨利加洲內者。
卷七十:南墨利加諸島、西海諸島、南極未開新地附錄。
卷七十一:南西洋各國教門表。
卷七十二:中西曆法同異表。
卷七十三:中西紀年通表。
卷七十四至卷七十六:國地總論上、中、下。
卷七十七至卷八十:籌海總論一、二、三、四。
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三:夷情備采一、二、三。
卷八十四:仿造戰船議。
卷八十五:火輪船圖記。
卷八十六:鑄炮鐵模圖記。
卷八十七:仿鑄洋炮議、炸彈飛炮說、炮車炮圖說。
卷八十八至卷八十九:西洋用炮測量記上、下。
卷九十:西洋炮台記。
卷九十一:西洋自來火銃法。
卷九十二至九十三:攻船水雷圖記上、下。
卷九十四:西洋技藝雜述。
卷九十五:西洋遠鏡作法。
卷九十六至卷一百:地球天文合論一、二、三、四、五。
魏源編《海國圖誌》參考和·征引的文獻資料數量多、範圍廣,涉及中外古今各類著作。除《四州誌》以外,還有曆代史誌如《漢書》、《隋書》、《元史》、《明史》等;明以來島誌書如《海島逸誌》、《島夷誌略》等;外國人著作如英國人馬禮遜《外國史略》、葡萄牙人馬吉斯《地理備考》、美國人高理文《美理哥國誌略》等;並且還親自詢問英夷俘虜,將了解來的情況,寫成文章輯入本書,如《英吉利小記》。百卷本先後共征引曆代史誌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此外還有各種奏折30多種。
《海國圖誌》既是一部記述世界各國地理、曆史和經濟、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宗教、文化等情況的外國史地著作,又是一部軍事地理著作,是一部海防大全。它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是一部“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作”的憤時之作,介紹史地知識、科學技術隻是手段,禦侮圖強才是目的。其最大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反侵略思想,從選材到內容安排,都緊緊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師夷長技以製夷”,是貫穿全書的最主要思想。魏源從介紹夷情入手,用“師夷”作手段,以“製夷”為目的。他提出,“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同一禦敵,而知其形與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敵,而知其情與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魏源通過鴉片戰爭,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優劣,認識到要抵製西方侵略(製夷),必須向西方學習(師夷),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他認為,對於以“洋艘洋炮”為“長技”的侵略者,既不要懼怕,也不要輕敵,主張對英國侵略者要“力持鴉片之禁,關其口,奪其氣”,把外流的白銀,用來“購洋炮洋艘,練水戰火戰之用,盡收外國之羽翼為中國之羽翼,盡轉外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
依靠人民群眾,反對外國侵略,是《海國圖誌》的又一重要思想。魏源通過沿海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事實,看到了人民的偉大力量,提出了利用民眾的力量打擊侵略者的主張。他認為,“調客兵不如練士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挑選土著之利有三:一曰服水土;二曰熟道路;三曰顧身家”。並指出:“廣東岸上力作之人與水中漁販之人,其技勇皆歐羅巴人所不及,若挑練此等人為兵卒可謂一等勇壯之兵。”他還主張裁減水師,以本地人充任,“取諸沿海漁產梟徒者十之八,取諸水師舊營者十之二,盡裁並水師之虛糧冗糧,以為募養精兵之費”。魏源把抵抗侵略的人民群眾稱為“義民”、“義兵”,予以歌頌讚美;而對那些仇視、害怕和汙蔑人民為漢奸的投降派的無恥瀾言予以堅決駁斥:“若謂閩粵民兵雖可用,而多通外夷”,那麼“何以廣東之斬夷酋、捐戰船者皆義民?兩禽夷舶於台灣、火攻夷船於南澳者亦義民?”並舉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的具體事例說:“三元裏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帥,殲夷兵,以款後開網縱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
《海國圖誌》還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的海防思想。魏源之所以提出與明代鄭若曾等人完全相反的海防思想,是因為,清朝所麵臨的敵手和明代倭寇有很大不同,他們船堅炮利,具有海上作戰的優勢,清軍必須揚長避短,方能製服敵人。所以,魏源提出要采取類似遊擊戰的戰術,具體戰法是:選擇有利地形,扼守內河,堅壁清野,選練精兵,備好火攻,埋伏奇兵,誘敵深入,然後依靠“兵炮地雷,水陸埋伏”,狠狠打擊侵略者。他認為采取這種戰術,就會:“如設阱以待虎,設罾以待魚”,必製敵於死地。
《海國圖誌》的內容和思想都很豐富,研究成果也很多,這裏僅掛一漏萬地介紹了它軍事方麵的主要思想。該書出版後,對洋務派、改良維新派,以及國內當時及其後史學界對世界史地和西北地理、元史等史學研究,對中國海防研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對改良維新派的啟迪。它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它在國外也引起了重大反響。英國人威妥瑪曾將其日本部分譯成英文,刊於《中國叢報》第19冊,向西方介紹;德國傳教士郭士立也對該書作了選譯,供西方研究者參考。它在國外的影響,最大的是日本,他們幾經輾轉翻刻,傳播甚為廣泛。中外學者對該書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清張之洞說:“《海國圖誌》是為中國知西政之始。”日本鹽穀世弘稱讚《海國圖誌》是“名為地誌,其實武備大典”。
當然,《海國圖誌》也有其局限性。在編撰方麵,除《籌海篇》和各部分的敘文和按語,以及《元代北方疆域考》等文字為他精心撰述外,大多是輯錄他人著作彙編而成。而且彙編時其中原有的欠缺與錯誤,也沒有作較多的糾正。在思想方麵,他主張利用民力反對外國侵略,卻又想借此轉移鬥爭目標,企圖使“沿海銷無數之械鬥。中原收無數之梟匪”,並稱之為“以毒攻毒”。他主張“師夷”,但隻限於學習造船製炮和養兵練兵之法;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製度,雖沾沾稱許,但卻沒有改革封建統治製度的意向。盡管如此,《海國圖誌》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著作。
《海國圖誌》出版後,進行了多次翻刻,有道光甲辰年(1844)古微堂聚珍版五十卷本、道光己酉年(1849)古微堂重刊六十卷本、鹹豐二年(1852)高郵刊百卷本(以下均為百卷本)、同治六年(1867)陳善圻重刊於郴州本、光緒二年(1879)魏光燾平慶涇固道署重刊本、光緒六年(1880)邵陽急當務齋新鐫本等十餘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