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知古錄》(1 / 1)

清代軍事類書。分類輯錄古代兵家將帥言論和事跡,取宋範仲淹“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之意,取名為《知古錄》,意在“以古人之性情正眾人之心術,以古人之事功廣眾人之見聞”,(盛福跋)倡導學習曆史和軍事理論。

《知古錄》係恒據其讀史筆記整理而成。恒,字壽之,清綏芬人,旗校出身,“身隸旗籍,職廁兵官”。(自序),從軍燕齊徐泗間(今河北、山東、江蘇一帶)。曾統領本旗兵守衛京師,“治軍嚴整,不憚勞瘁”。(伊興額序)他博覽群書,注重研讀古代兵法,“遇古人一言一事之足為師法者,往往情不自禁輒手錄之,積日既久,裒集斯多”。(自序)但他又感到“故紙成堆,終歸無用”。(自序)於是,於鹹豐五年(1855)利用軍務閑暇,整理舊日劄記,重新加以校閱,從中選出對軍事有所裨益的三百餘條,分門別類,彙為一書。作者除編有本書外,還輯有《韜鈐拾慧錄》,係摘抄《百戰奇法》、《金湯借箸十二籌》、《練兵實紀》、《虎鈐經》等兵書中的片斷章節。

《知古錄》共三卷,二十八類,約二萬字,大致有五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兵法通論,選錄古代兵家將帥的三十七條兵法言論,以資借鑒;二是內篇性情,選錄一百三十二條有關將帥修養方麵的事例,“以正心術”;三是外篇事功,選錄一百二十二條有關將帥治軍用兵的事跡,“以廣見聞”;四是巾幗,選錄七條有關古代婦女用兵禦敵的故事,“以愧須眉”;五是鑒戒,選錄十三條古代將帥的惡德敗績,“以作鑒戒”。具體卷目如下:

第一卷:兵法通論(三十七則)。

第二卷:內篇性情:仁(八則)、賢(二十六則)、能(二十二則)、勇(十一則)、智謀(二十五則)、忠誠(十五則)、恩信(六則)、公正(七則)、謙退(四則)、廉潔(八則)。

第三卷:外篇事功:整暇(十一則)、鎮定(八則)、持重(三則)、備禦(十一則)、軍律(二十七則)、用間(五則)、料敵(十二則)、撫眾(十一則)、安民(八則)、受降(三則)、城守(六則)、邊防(十一則)、水軍(六則)。

附錄:巾幗(七則)、鑒戒(十三則)。

恒以軍人的眼光選錄曆代軍事史料,比較重視實用。與同類書相比,其突出特點是比較簡練,很少有繁冗的文字。有人稱其“條目賅括,揀練精詳,在韜鈐諸書中,洵屬言簡意深”,(盛福跋)“《知古錄》較之《兵法類案》頗易觀覽”。(毓孚序)本書的另一特點是注意到了婦女在戰爭中的作用,輯錄了婦女禦敵的故事,盡管他的目的是“以愧須眉”,但在男尊女卑思想極其嚴重的封建社會,能做到這一點也是難能可貴的。本書的再一個特點是重視反麵教材的作用,特意輯錄了古代將帥中驕橫無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等所謂惡德的反麵事例,使人們以此為戒。

本書因係由讀書筆記整理而成,所以資料來源隻限於編者讀過的書,采集麵較窄;史料雖輯自正史,但編者在摘錄時也有剪裁失當之處。作為軍事類書,類目過少,內容也過於單薄。

《知古錄》書成於鹹豐五年,“未嚐輕以示人”(自序),直到鹹豐十年(1860),他隨軍駐防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才在伊興額的提議下,由盛介臣、續小泉等捐資刊印。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避熱窩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