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戊笈談兵》(1 / 3)

作者汪紱(1692~1759),字燦人,號雙池,婺源(今屬江西)人,清代學者,教育家。

汪紱出身於書香門第,先人曾為太傅,家中藏書甚豐,這使得他在幼年時便接觸了各方麵的知識。既長,乃以精儒學、通兵法、識術數而著稱。後家道衰落,遂聚眾授徒,著書立說。一生著述頗豐,計有《理學逢源》、《策略》等30餘種。

《戊笈談兵》是一部綜合性兵書。全書共十卷(其中卷六上、卷十已佚),凡十四笈,附圖130餘幅。其卷目依次為:

卷一:周天圖說第一笈;卷二上:七曜災祥第二笈;卷二下:雲雨風角第三笈;卷三上:遁甲奇門第四笈;卷三下:演宿翻禽第五笈;卷四:宇內輿圖第六笈;卷五上:形勢更革第七笈;卷五下:州郡財賦第八笈;卷六上:(佚)第九笈;卷六下:水陸路程第十笈;卷七:司馬吳孫第十一笈;卷八:黃尉李薑第十二笈;卷九:古今陣法第十三笈;卷十:軍器第十四笈(佚)。

《戊笈談兵》一書,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討論軍事問題,所論不免多迂闊而不切實際,但它較典型地反映了明以來以儒統兵的思潮,故對於研究兵學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該書初未刊行,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始由劉景韓等官員集資刊印,後收入《汪池先生叢書》。《灰畫集》

作者李培,字益奚,清初直隸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生卒年不詳。清朝初期學者。

李培畢生致力於軍事地理研究。他酷愛地理,對《讀史方輿紀要》等軍事地理著作進行了深入的鑽研。康熙癸巳(1713)甲午(1714)間,他就職於忻州祝振南署中,朝夕與張文升促膝講地理,指畫今古開創守鹹,行師奇正形勢,積累了大量資料。雍正四年(1726)他歸鄉教書,開始整理平生研究成果,於雍正六年(1728)纂鹹《灰畫集》一書。

《灰畫集》共二十卷,各卷依次為:第一至三卷《邊腹總論》、第四卷《北直》、第五卷《南直》、第六卷《盛京》、第七卷《山東》、第八卷《陝西》、第九卷《河南》、第十卷《四川》、第十一卷《浙江》、第十二卷《湖廣》、第十三卷《江西》、第十四卷《福建》、第十五卷《廣東》、第十六卷《廣西》、第十七卷《雲南》、第十八卷《貴州》、第十九至二十卷《秦邊紀略》。

《灰畫集》未見有清刻本行世,現在所見到的隻有辛亥革命以後的鉛印線裝本和平裝本。

《灰畫集》既是一部輯錄體兵書,又兼有專科軍事類書的性質。它采集資料比較廣泛,所采著作有三十多種,其中錄用內容較多的有《讀史方輿紀要》、《文武庫》等書。它將采集的資料條分縷析,分類編排,先總後分,以地區立類,頗具特色。《灰畫集》從曆史地理角度研究經國用兵方略,內容包括山川形勢、駐防兵額、風俗民情、屯田水利、財經物產、水陸交通、古跡勝景、各地重要曆史人物等,核心是圍繞地理討論兵略,對天下大勢和各省形勢曆陳諸家之說。

《灰畫集》雖然是一部軍事地理著作,又多錄自它書,但是由於它溶鑄了李培一生的研究成果,在選材、立論方麵都有可取之處。其主要思想有:

方輿是經國用兵之本。作者認為征戰、攻守、興廢、成敗、利鈍、得失,並耕屯、鹽鐵、經國、阜民諸大政,無一不本之於方輿。

形勢與德政相依附,缺一不可。李培認為天下大勢猶人身,京師是元首,玉門、遼陽、上穀、雲朔是肩背,河渠是咽喉,伊洛、湘漢、江淮之間是腹心,齊魯秦晉是左右手,閩蜀是兩腋,交廣滇粵是足。要使各部分相互配合,拱衛京師,這樣才能形成堅強的全國防衛體係。

李培提出邊外防邊,河外防河,並且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主要是急收河套等地,在險要的地方修築要塞,往北占據陰山,東向收複開平等地,西複敦煌、玉門、陽關,打通西域諸國。他認為隻要據守關隘,就能萬無一失。其中居庸關、古北口、山海關等是天下雄關,萬萬不可失守。

作者還提倡興修水利,以富京師;植樹造林,以製敵騎。這些主張不僅對軍事,而且對經濟、氣候等方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灰畫集》對明末清初間軍事地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保留了它書少載的資料,提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見解。它在軍事地理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洋防說略》

作者徐家幹,字稚蓀,清末義寧(今江西修水)人。生平不詳。

徐家幹在光緒九年(1883)任湖廣總督幕僚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他“感念世變”,為抵禦外敵入侵,認真研究沿海地理形勢,總結昔日海防教訓,於次年撰成《洋防說略》。

《洋防說略》分上、下卷,約四萬字。上卷篇目依次為:奉天海道、直隸海道、山東海道、江蘇海道、浙江海道、福建海道、廣東海道、長江道裏。下卷篇目依次為:防海說、防江說、地營圖說、潤土炮台說、開地隧伏炮說、陸戰宜先避敵槍說。上卷主要概述奉天(令遼寧)至廣東的海疆輿地,分析沿海沿江的要隘險阻。下卷闡述對清朝海防、江防的設防構想和抵禦海上來敵的作戰方法。

《洋防說略》成書於清光緒九年(1883),刻於光緒十三年(1887),現有此本存世,前有湘鄉俞雲秋序,後有作者自跋。

該書的主要軍事思想如下:

主張建立海、江、陸聯合防禦體係。作者認為隻有海防和江防、陸防相結合,才能萬無一失。敵人突破我海防,即沿江而進,我則以江防禦敵。若突破江防,我便以陸防禦敵,並發揮我陸戰的特長,殲敵於陸地。所以,他堅決反對拘泥專守海岸的舊法,提出海軍要與陸軍互相戰守,陸軍會同船隊水陸夾擊等主張。

提出了重點設防的思想。他認為,中國沿海萬有餘裏,城鎮林立,而兵力有限,不能處處設防,隻能在要害之地重點設防。他列出了一些重要的設防地點,如旅順、天津、北塘、登州、江陰、定海、福州、台灣、廣州、瓊州等地。他論述了沿海各省的防守重點,認為天下的根本是直隸,但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則不可輕視江蘇。海防要以直隸和江蘇為重點。

發揮了魏源“禦外洋不如禦海口,禦海口不如禦內河”的防禦思想,進一步提出“禦內河不如禦陸地”的思想。作者通過對敵我雙方長短分析,認識到敵人的特長是在外洋,所以我要戰勝敵人,就要揚長避短,必須憑據陸地防守;可設間示弱誘敵登陸,在險阻的地方設奇兵,出奇製勝。

提出了“以民衛民”的防禦思想。作者認為,解決官軍不足的最好辦法是在沿海實行團練之法,官府發給民眾軍械、火藥,按時教練,使他們人自為戰、家自為守。他還提出不與敵長比高低,而以己長製敵所短。此外,還具體提出了以小製大,地營與地雷、暗坑互相為用,誘敵深入、設伏截擊等戰法。

由此可見,作者的防禦思想較注重從實際出發,敢於修正前人的防禦思想,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龍江船廠誌》

《龍江船廠誌》是一部論述戰船建造和船廠管理的專著,明李昭祥撰。

李昭祥是龍江造船廠的管理專家,字元韜,鬆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不詳。嘉靖十六年(1537)舉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初任知縣。嘉靖二十九年,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派赴龍江造船廠督造船隻。到任後,除主持督造船隻事務外,便著手編纂廠誌,於嘉靖三十二年印行。1949年,南京中央圖書館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影印發行。

《龍江船廠誌》以龍江造船廠的組建、組織編製、規模、主要業務為主線,論述與戰船建造事業發展有關的事項。第一卷《訓典誌》記載了明代前期曆屆朝廷關於造船的上諭、船政製度、官員的奏議、造船的成規、有關部門的職掌,以及《明會典》的有關條文。第二卷《舟楫誌》記載了明代前期所造船隻的名稱、數量、形製構造與圖形。第三卷《官司誌》記載了龍江造船廠的編製員額。第四卷《建置誌》記載了龍江造船廠的廠址地勢、道裏廣狹、署守沿革、坊舍(車間與房舍)的興廢。第五卷《斂財誌》記載了龍江造船廠的田畝收入、木料(長1尺)與單板的價格,以及各種雜料。第六卷《孚革誌》記載了興利除弊的各種規章製度。第七卷《考衷誌》記載了造船所用人工與材料數額的核定。第八卷《文獻誌》記載了曆代所創船隻的形製構造、造船官員的設置與名稱、船舶使用的情況,從中看出曆來船舶之異同與用船之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