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國防論》(1 / 2)

作者蔣百裏(1882~1938)名方震,字百裏,號澹寧。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外交家。

蔣百裏出生於浙江石硤鎮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蔣光煦(字生沐)是當地著名的藏書家。蔣百裏少時即有神童之譽,17歲中秀才。時值甲午戰後,中國為蕞爾小國日本戰敗,蔣百裏以為作為一個愛國男兒,僅憑三寸毛錐難以救國,遂毅然投筆從戎,於1901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初在日本初級武學堂城城學校學習。學習期間,思想上傾向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並組織浙江留日學生同鄉會,發行、編輯《浙江潮》,宣傳民族民主革命,其間還與蔡鍔結為誌同道合的朋友。1905年,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鑒於在日本六年的學習經驗,他認為中國以後國防建設的重點應在東北地區,所以回國後即答應盛京將軍趙爾巽之邀,出任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幫助練兵,但因受守舊派的排擠,加上有“中國國防當取法乎上,當今之世,德國陸軍最強”的認識,所以同年又赴德深造,在德國第七軍任連長。德國著名軍事學家、《戰略學論》的作者伯盧麥對他期予厚望,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幹年後,東方將出現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這也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蔣百裏從德國留學歸來後,適逢辛亥革命爆發,不久即以29歲的青年軍事家身份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決心在這個造就近現代軍事幹部的搖籃(另兩個是北洋武備學堂、黃埔軍校)大展宏圖,培養振興國防的軍人。但因北洋政府的各方阻扼,大誌難伸,遂自殺以示反抗。被救後,整個二十年代,他奔走於各派軍閥之間,力勸他們與革命派組成聯盟,促成中國的南北統一。國民黨建立政權後,他被蔣介石奉為“軍界泰鬥”,成為名貫全國的軍事家,但因不是國民黨員,一直被明尊暗抑,未得實際職權,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敏銳地指出東北已成為遠東的大火藥庫,日本侵華已蠢蠢欲動,中國應當急起整頓國防,但不為當局所重。“一二·九”愛國運動爆發後,他同情愛國學生,開始重點研究建設現代國防的理論。1935午,奉命前往歐洲考察西歐諸國的戰時總動法,次年回國,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海戰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須以空戰為主導,所以中國國防建設應以建立空軍為重點,因為日本侵略在即,惟一快而又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中國空軍。“七七事變”後,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嘔心瀝血宣傳抗日,宣傳軍事理論,以期盡快造就抗戰的軍事人才。終因病累交加,齎誌以歿。死後被國民革命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蔣百裏被視為近代軍事天才,他多才多藝,尤以軍事學馳名海內外。一生以倡導建設現代國防為職誌,精心研究軍事理論。尤其能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吸收外國軍事理論精華,在融彙中西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著述豐富,研究範圍頗廣,其主要著述有《孫子新釋》、《軍事常識》、《國防論》等。其中尤以《國防論》最能代表他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戰爭是交戰雙方政略衝突的結果,而政略是由國家根本利益、基本國策決定的。國防的基本力量是由兵力、武力、國力三個層次構成的。從根本上說,兵力之源在於武力,武力之源在於國力。武力是加以軍事的組織和鍛煉的國力,包含著國民的素質以及經濟的各個部門。國力則是人力、地理環境、物質生產力、工業和政治五者的綜合體。在國力綜合體中,政體和製度又是關鍵的“原動力”,所以要增強中國的國防力量,必須進行政治改革,實行民主憲政和義務兵役製。這樣,人民有參與政治的權利,也有保衛國家的義務。至於如何建設國防,這是他孜孜以求潛心研究的重點,並提出了許多建議。他主張在國防建設中要貫徹“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一致”,建立“既能吃飯又能打仗”的國防,這是他國防經濟思想的核心,得自於他對古今中外各民族興亡史的考察。在具體措施上,他指出要使國防經費投向有利於國民產業的方向,使國防經費有益於國民生產的發展。軍用民用結合,國營與民營並舉,通過長期不懈努力來建設、發展國防。又提出要立足本國,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重視新武器的研製。軍事工業的布局和國防交通的布局要加以統籌安排,以便在戰時有效抗擊外國入侵。在國防教育方麵,他認為對軍人不僅要進行紀律教育、軍事知識教育,還要特別提倡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