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部偉大的軍事著作,是毛澤東在1936年12月寫成的。它是為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驗而寫的。當時作者曾在陝北紅軍大學作過講演。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在軍事問題上的一場大爭論的結果,是表示一個路線反對另一個路線的意見。也就是說,是為了總結戰爭經驗,總結黨內鬥爭經驗,為了肅清和反對“左”傾教條主義的軍事路線而定的。
這本著作根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係統地論述了有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方麵的問題。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惟一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路線,說明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四個主要特征及由此產生的我們的戰略戰術。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反複。最後詳盡地闡明了戰略防禦、戰略反攻、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和殲滅戰等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麵諸問題,從而奠定了我軍戰略戰術的基礎。
這部光輝著作不僅論述了戰略戰術問題,而且研究了戰爭理論問題,研究了共產黨領導戰爭以及方法論問題,論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問題。對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理論體係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著作第一章如何研究戰爭,主要論述了共產黨人的戰爭觀,亦即戰爭的本質、對待戰爭的態度以及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等;論述了研究戰爭的方法論,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戰爭情況,找出戰爭的特點,引出戰爭的規律,製定戰略戰術,指導戰爭。
毛澤東強調,戰爭的指導者“不但要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第1卷第690頁)“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第1卷第708頁)
毛澤東在這部著作的第三章,論述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根據敵我雙方情況,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指出中國革命戰爭的四個重要特點:(1)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而又經過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2)敵人的強大;(3)紅軍的弱小;(4)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根據上述四個特點,找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第一個特點和第四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可能發展和可能戰勝其敵人。第二個特點和第三個特點,規定了中國紅軍的不可能很快發展和不可能很快戰勝其敵人,即是規定了戰爭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話,還可能失敗。”(第1卷第711頁)
這部著作的第五章,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是研究如何指導戰爭的問題。一是強調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積極防禦的戰略,是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一個偉大創造,是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思想。之所以提出戰略防禦問題,是因為當時戰爭形勢是敵大我小,敵強我弱,在這種情況下,紅軍隻能采取防禦戰略而不是進攻戰略。防禦有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毛澤東說,我們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積極防禦是弱軍對強軍作戰取得勝利的惟一正確的戰略。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決戰防禦;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單純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隻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二是強調正確認識和實施戰略退卻與戰略反攻。戰略退卻是劣勢軍隊對強勢軍隊在一定條件下為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個戰略步驟。其積極意義在於為轉入戰略反攻而創造條件。這個戰略退卻,也就是“誘敵深入”方針。這個方針從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圍剿”中證明是正確的。而第五次反“圍剿”則采取“禦敵於國門之外”,不講戰略退卻,結果來了個大退卻——萬裏長征。戰略反攻是戰略防禦中的決戰階段,是依靠戰略退卻所造成的有利條件轉入反攻,解決兩軍勝負問題。
這部關於戰爭戰略問題的光輝著作,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創造性地解決了如何研究戰爭,如何戰勝敵人的一整套戰略戰術原則。這部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偉大軍事著作,不僅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而且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有益經驗,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科學。這部著作的發表,為中國共產黨和在它領導下的軍隊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同時,它對於我們黨加強人民軍隊的建設,不斷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論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