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5月寫的一篇研究、指導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論著,同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講演。
1938年5月,正值抗日戰爭一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裏,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著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是持久戰還是速決戰?戰爭能否取得勝利?如何取得勝利?這些問題在許多人中間未能解決,特別是當時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論調,更加引起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國民黨內的部分領導人,一直存在著亡國論的思想,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國民黨當局推行的片麵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戰略方針所造成的戰爭失利,也使國內一部分人民產生了悲觀的情緒。而國民黨內的另一部分人,則鼓吹“速勝論”,幻想依賴外援迅速結束戰爭。另外,這兩種論調在共產黨內和人民群眾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人存在僥幸心理和輕敵思想,幻想速勝;有些人則對抗戰信心不足,悲觀消極。因此。為了痛斥亡國論,掃除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樹立必勝信念,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並集中了全黨的智慧,於1938年5月發表了這篇重要的軍事論著。
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抗戰以來的進程,全麵係統地總結了10個月來的抗戰經驗,駁斥了各種錯誤思想和觀點,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發展規律和勝利前途以及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
全文共21個問題。前9個問題,主要論述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和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兩個問題;後12個問題,著重從政治和軍事上闡述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毛澤東從實際出發,客觀、全麵地考察和論證了持久抗戰的根據及其發展過程。他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戰爭雙方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並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由於敵強我弱這一特點,規定了日本能夠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的而不能速勝,但是在戰爭過程中,敵之強的有利因素,必為其小國、退步、寡助等不利因素所減殺而發生相反的變化;我之弱,又必然為大國、進步、多助等有利因素所補充。因此,日本是不能橫行到底的,中國決不會滅亡,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毛澤東指出,亡國論和對抗戰前途悲觀的人,隻看到敵強我弱的一麵,而沒有看到日本根本的弱點和中國的優勢;速勝論者不承認敵強我弱的特點,不了解日本的短處需要較長時期才能充分暴露出來,而中國的長處也需要經過長時期的努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所以他們都是戰爭問題上的唯心論和機械論者。
在對敵我雙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的各種因素,以及對這些因素在戰爭進程中的發展變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毛澤東科學地預見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必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階段。我所采取的戰爭形式主要是運動戰,而以遊擊戰、陣地戰輔助之。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即戰略相持階段。在第一階段末尾,由於敵兵力不足和我的堅決抵抗,敵在達到戰略進攻終點後,即停止其戰略進攻,而轉入保守占領地的階段。我之作戰形式主要是遊擊戰,輔之以運動戰。這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是最艱難、時間最長,然而也是轉變的樞紐時期。中國的抗戰能否勝利,不決定於第一階段大城市是否喪失,而決定於這一階段全民族的努力程度,中國將在這一時期由弱變強。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時期。我之主要戰爭形式是運動戰,而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遊擊戰則起戰略配合作用。由於敵之野蠻和兵力不足,我之進步和土地廣大,抗日戰爭將呈現出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概括起來,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抗日戰爭的實際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上述論述,這是對戰爭發展趨勢極其正確、科學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