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3 / 3)

文章還進一步闡明了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發揮自覺的能動性以爭取戰爭最後勝利等問題。首先,毛澤東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出發,指出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它的勝利離不開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的政治目的,離不開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離不開普遍深入的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其次,毛澤東進一步探討了實施持久戰總方針所應采取的具體作戰方針與原則。指出在第一、第二階段應是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第三階段應是戰略反攻戰。在整個戰爭中,運動戰是主要的,遊擊戰的戰略地位僅次於運動戰,其戰略作用有兩個,一是輔助正規戰;二是把自己也變為正規戰。陣地戰一般不會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同時,毛澤東還進一步明確我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第2卷第328頁)此外,他還正確地解決了消耗戰與殲滅戰的關係以及決戰等問題,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要求應該是盡可能的殲滅戰,用戰役的殲滅戰達到戰略的消耗戰之目的;中國之所以能夠進行持久戰,以殲滅達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他還根據日軍在10個月侵略戰爭中所犯指揮方麵的錯誤,指出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對於抗日戰爭的決戰問題,毛澤東提出“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的原則,(第2卷第337頁)指出,一切有把握的戰役和戰鬥應堅決地進行決戰,一切無把握的戰役和戰鬥應避免決戰,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應根本避免。

文章還進一步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思想,正確地闡明了人與武器的關係問題,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第2卷第338頁)“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第2卷第297頁)“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第2卷第340頁)同時,毛澤東還強調,政治上動員軍民,是爭取抗戰勝利的最基本條件,隻有把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於軍隊之中,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綱領告訴軍隊和人民,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軍全民的積極性來支持戰爭,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解決戰爭問題的典範,是指導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綱領。毛澤東在著作中準確地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實際情況,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及展的曆史進程,為中國頭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起到了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