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戰時消費,商王經常帶領軍隊田獵。這種“田獵”具有軍事訓練和軍事生產的雙重性質。當時田獵規模很大,一次可獲數百頭野獸。通過田獵,既可以練兵,又可以達到補充部分軍事需要的目的。商王率軍出征,往往通過田獵獲取補給,解決軍需給養問題。史籍記載,帝乙、帝辛征伐人方時,從商都出發後,沿途進行田獵以補充軍需。
商代奴隸製度有進一步發展。由於商代統治者經常發動對方國部落的戰爭,戰俘奴隸大量增加。此外,商王還經常脅迫被征服的方國部落貢納奴隸。部分奴隸從事畜牧業,為奴隸主馴養馬牛;部分參加軍農業生產,部分從事手工業生產,製造青銅兵器等器物。奴隸的勞動成果,有很大一部分用於軍事需要。
商朝的軍事手工業生產
商代手工業較之夏代,有很大進步。製作工藝提高,分工較細,門類增多。最能反映商代特點和工藝技術水平的是青銅手工業。
商代的青銅業是在夏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分布範圍和冶煉技術等方麵都遠遠大於或高於夏代。就其範圍講,商代青銅業作坊散布全國各地,而且還深刻影響到各方國、部落。僅鄭州的商代遺址,就發現好幾處銅作坊。冶煉容器也越來越大,最初的煉鍋是大口尊形陶器,後期發展為專用厚陶質煉鍋,殷墟出土最大的一個煉鍋,已能煉出十二點七公斤的純銅,商代青銅器物的製造,已有一套工藝程序。一般要經過選礦、放炭、鼓風、除渣、澆鑄等。人們還能根據青銅器物的不同,科學安排銅錫比例。如鑄造成戈、戟一類的兵器,銅占百分之七十五,錫占百分之二十五。青銅堅實耐用,是製造兵器的好材料。因此,青銅業完全由商王室和各級奴隸主貴族壟斷。他們設立許多青銅作坊,驅使數十,數百奴隸工匠製造生活用具、祭器和兵器。
商代製造的兵器,已從小刀小鑽之類逐漸向大型發展。主要鑄造的青銅兵器有:
戈:商代的戈,最初仿照石戈,設有胡。戈是與柄成直角安在柄上。戈主要用於車戰,車上三個甲士,其中有一人使用戈。
戟:戟是一種勾刺兩用的兵器,是戈與矛的結合體,商代青銅戟雖不多見,但可以肯定已裝備了軍隊。
刀:商代青銅刀在形製上有很大進步,不再是石刀,骨刀的形狀,而且已經多樣化。
鏃:商代普遍用青銅製作箭頭。為增強青銅鏃的穿透力,箭的製作技術也有較大發展。
盔:盔在古代叫胄,其形如帽,防護人的頭部。商以前,盔多用皮製,商時開始改用銅製,製作技術達到十分精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