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兵器外,商代還生產斧、匕首、钅戊等青銅兵器。商代雖然生產了大量銅兵器,但還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發現大量青銅兵器外,還發現了鏃、戈、矛、戚等石兵器。說明商代軍隊武器裝備還未完全青銅化。
商代軍隊的兵種同夏一樣,主要是步兵和車兵。不過,車兵數量已大大增加,並成為軍中主力。作戰形式已由步戰為主轉變為以車戰為主。當時每輛戰車駕馬兩匹,車上有甲士三人,其中一人馭車,一人持戈或矛,一人操弓箭。戰車的兩旁和後麵有部分徒兵配合作戰。
由於以車戰為主,軍隊的軍職多以戰車的馬命名,較高職務稱“馬亞”,下屬有“馬小臣”,各族的為“族馬”,戍守部隊的稱“戍馬”。後來總管軍隊的“司馬”,即由此發展而來。商代軍隊主要作戰形式轉變的主要原因,是商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製車業和養馬業的發展,為軍隊提供了物力條件。
商代製車業較夏代已有發展,製造工藝有進步,質量有提高,數量增加。孔子就曾說過“乘殷之輅”。從考古發現,商代的車主要有兩種規格,一車四馬三人或一車二馬三人。在當時,車的製作是一種複雜技術,需要有較高技術的革工、木工分工合作。隨著青銅鑄業的發展,人們在車的關鍵部位安裝了青銅構件,使車更加堅固美觀。堅固車輛裝備軍隊,大大促進了車戰的發展。
商代青銅兵器和戰車的大量生產並裝備軍隊,說明商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軍隊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經濟條件。奴隸製國家的軍事手工業生產在逐漸發展和完善。
商代的軍事牧業生產
車戰不僅需要大量的兵車,也需要大批的軍馬。商王朝建立後,為保證軍事需要,統治者十分重視養馬業的發展。他們把養馬業置於國家政權控製之下,專設了負責管理養馬的官員。商王非常關心養馬業的發展狀況,甲骨文多處記載商王詢問養馬情況,如問:馬群裏竄來老虎,會造成什麼禍害?造成馬匹致疾的原因有哪些?商代的馬群,主要由奴隸馴養。為了增加數量,專門建造了養馬的馬廄。為了增強馬的載力,提高馬的使用價值,商人很注意選擇優良馬種。他們把不純的劣種淘汰,保證優質馬種的繁衍。馬種的改良,大大促進了養馬業的發展。商代有了相馬、執駒、攻特等技術,繁殖出一批名馬。商王朝軍馬的來源,除了商人和奴隸馴養外,還有臣屬諸侯部落和方國的貢納,以及戰爭的繳獲。卜辭記載,一次戰鬥中,商軍隊繳獲大量的戰利品,其中有馬若幹匹。
商代養馬業有重大發展,但浪費也十分驚人。奴隸主把大量的活馬用於祭祀。安陽殷墟發現多個馬坑,最大的馬坑埋馬三十七匹。這種毫無意義的消耗限製了軍隊的需要,影響了商代軍事經濟力量的發展。
(四)商代的軍事生產管理機構
在甲骨文卜辭中,商王自稱“予一人”,唯王為大。為了保障軍事需求,商王統擅軍權、財權,逐漸形成了以商王為中心的軍事財政指揮體製,軍事生產的最高決策者理所應當屬於商王;其下是稱之主管政務、事務的“塚宰”,史載:“百官總以聽塚宰。”“政事決定於塚宰,”塚宰鋪佐商王,管理王朝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對軍事農業、軍事牧業和軍事手工業的生產負有重要責任。史書上未見具體負責和管理軍事生產的官員名稱,不過軍隊中設有射、衛、戍、師等軍事職官,直接或間接地行使軍事保障組織管理職責。如當時設置的“馬”(馬亞、多馬亞、馬小臣),就是掌管車馬和奉命率領車兵征戰的長官。他們應該在軍事生產方麵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