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的軍事屯田政策
1.魏國的屯田
自秦漢以來,屯田就成為一項重要軍事農業生產的軍事生產活動。東漢末年,戰亂不止,人口流失、田園荒蕪。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饑餓成為社會突出的問題。民以食為本,各封建軍事集團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糧食的充裕與否。在“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嗚”的荒涼景象,以及軍隊嚴重缺糧情況下,為籌措軍糧軍食,曹操、劉備、孫權都十分重視軍事農業生產,進行了大規模的屯田活動,使軍事屯田收入成為軍費的重要來源。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統治者曹操是舉辦屯田的決策者。屯田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該軍事集團的軍需保障。曹操舉辦屯田,有多方麵的原因。其一,曹操從舉兵之日起,一直受缺糧食的困窘和局限,多次在戰場失利,從軍事鬥爭實踐中認識到了糧食對軍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其二,曹操自幼“能明古學”,“博覽群書,特好兵法,”素有“三年耕,為九年畜”,“為戰士愛糧”的農戰思想。其三,曹操抱有吞並天下之大誌,對強兵必先足食之道,早有借鑒,深知無食無民、無軍、無國。從客觀方麵看,封建軍閥戰爭發展,也給曹操的屯田提供了條件。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鎮壓了黃巾軍。收服“男女百餘萬口”,奪取了青州地盤。這樣,就給曹操屯田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因此,在年底,謀士就向他建議“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敬納其言”,寄希望在農業生產恢複和發展的基礎上解決軍需,進而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圖。為了說明他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曹操頒令將士行軍不得踐踏莊稼,否則給以嚴懲。在這方麵,曹操也注意身體力行。如一次率軍出征,適逢麥熟季節,曹操下令凡踐踏麥田者一律處死。孰不料,他自己的馬受驚,踏壞一片麥子。在場執法官認為,可按《春秋》“罰不加於尊”原則,免去懲罰。曹操卻認為:“製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但由於身負重任,“不可自殺,請自刑”,便拔劍割下自己的頭發表示接受懲罰。曹操“割發代首”,震動三軍。
曹操“始興屯田”是在建安初年(公元196年)。服黃巾,建青州兵之後,軍隊人數激增,糧餉的開支隨之增大。建安元年,曹操聽取棗祗、韓浩的建議,任命棗祗為屯田都尉,決定舉辦屯田。隨後又頒發《屯田令》。曹操在《屯田令》中高度讚揚了屯田的作用以及屯田的決心。說:“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曹操設屯田尉和頒發《屯田令》,成為曹操屯田的開端。
曹魏的屯田不是首創,是曆史屯田的繼承,但較之於漢代,又有很大的發展,在各方麵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組織嚴密,機構建全。曹操屯田,對軍屯和民屯作了明確劃分,並分設了管理機構,規定了隸屬係統。軍屯屬於國家財政度支係統,由度支尚書、度支中郎將(或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和各統一屯區的軍隊統帥官分級進行管理。在軍屯地區,軍屯的基層單位是營,“五裏置一營,營六十人”,屯田兵種田定額為每人五十畝左右。軍隊實行勞武結合,“且耕且守”,定期輪換,“止則戍井裏於廣野,動則戍校隊於六軍。”士兵家屬,即軍戶的屯田,也是屬軍屯係統,由負責軍戶駐地的軍事官將組織管理。史載,冀州一帶的軍戶有十多萬戶,是軍屯的重要地區之一。民屯屬地典農係統,由大司農、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屯司馬分級管理。典農諸官雖然屬於地方行政建製,其地位、權力與郡縣相當。為了加強對民屯的管理,民屯機構實行準軍事編製,各級屯官都有武官銜,並統率士兵,對屯田區實行武裝監護。屯是民屯的基層單位和作業區,每屯置屯田客五十人,由司馬統領。
第二,屯田的規模大。曹操屯田的規模有多大,古代史學家有“州郡例置田官”,“郡國例置田官”之說。也有人認為“民屯則遍及郡縣。”應該肯定,曹魏屯田的規模是很大的,但在各個時期並不平衡,時增時減。在初期,軍隊作戰流動性大,民屯發展很快,軍屯除軍戶外,直接由士卒耕田的還不多。到了中後期,由於對吳、蜀戰爭的需要,軍屯得到發展。在同吳、蜀接壤的徐、揚、豫、荊、雍等州,都普遍舉辦了軍屯,就其全國區域來看,曹魏屯田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曹操統治區在當時有十二個州(西域未統計在內),其中屯田區分布達十一個州。在九十一個郡國中,有屯田的郡國有二十八個。其中民屯十七個,軍屯八個,民屯軍屯兼有三個。可見,曹操的屯田,基本上遍及各地,不僅與吳、蜀接壤的淮河南北、襄陽以及兩北邊地天水地區有大量屯田區,而且曹魏統治的腹地,更是屯田的集中地。這樣的規模在曆史上是少有的。
第三,屯田的措施得力和完備。為了發展屯田事業,加強軍事力量,曹魏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舉辦屯田。首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由於通過屯田將國有土地與流民勞動力相結合,通過扶植自耕小農將勞動力與私有土地相結合的辦法,使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都得到利用。其次,采取措施招徠、安撫人民積極生產,辦法是:“招納亡叛”,充實民戶,將流亡民眾變成政府控製下的編戶齊民;“教民耕種”,使屯田客“民安於農”,“出安土業”;“供給”屯田者犁牛,幫助繁殖耕牛,解決生產資料,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再次,興辦水利,曹魏時,對揚州芍陂、茄陂、七門等水利工程進行整治,使該地區“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曹操還親自組織過治理睢陽渠的水利工程,在他的提倡下,大將夏侯忄享等在陳留、濟陽興修了許多水渠。
第四,屯田助軍效益好。曹魏大規模舉辦屯田,使種植麵積增加,單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較大增長。凡屯田之地,旱田每畝產糧十餘斛,水田每畝收稻數十斛,比漢未屯田地區產量提高二至三倍。僅許下一地一年的屯田就“得穀百萬斛。”經過數年的屯田,曹魏“所在積穀,倉廩皆滿。”由於各地都實行了軍屯和民屯,不僅都有了積儲,而且為軍隊就地取給創造了條件。曹操稱,在許下屯田第一年,就顯示了保障軍需的作用,“所得積穀,征戰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並群賊,克平天下。”屯田的興起,減少了財政負擔,曹軍在魏吳接攘地兩淮地區的屯田,每年收獲的糧食,不僅保證了四五萬人的需要,還有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可見,曹魏軍隊的發展以及後來能兼並蜀、吳兩國,是與屯田有密切聯係的。
當然,屯田的發展也有明顯的局限性。曹魏的屯田是在社會大亂之後,出現大量無主荒地和脫離土地的勞動力,可供統治者利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之後,民屯的發展就受到限製。到曹魏後期,隨著各種矛盾的發展,民屯便走向衰落。在這種情況下,軍屯才有所發展。但軍屯也有其局限性。即受戰爭形勢的製約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