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西夏的軍事生產(1 / 2)

西夏的軍事農牧業生產

西夏是黨項旅建立的地方性政權,因地處宋朝西麵今陝甘寧青一帶,所以史稱西夏。六世紀時居住在今四川西北和青海東南部。九世紀末,黨項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被任命為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夏、綏、銀、宥等州,正式成為割據勢力。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黨項首領開始“建立州城,創置軍額”,初具政權雛形。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政權與遼、宋、金長期共存,1227年,在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中滅亡。

西夏政權保留著奴隸製殘餘和軍事割據的特點,具有明顯的“軍政合一”性質,全境分為左右兩廂,每廂各設三個監軍司,共組成十二個軍區,每區均設監軍司,以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為行政長官,總理該區軍政大事。這種“軍政合一”政權,決定其實行全民皆兵、兵農(牧)合一的軍事製度。西夏軍隊和遼軍一樣,武器以弓箭為主,槍劍為輔。此外,出征軍人還要攜帶旗鼓、棍棒、糧袋、繩索、披氈、鍬斧、盾牌等裝備。這些裝備一部分由官府配給,一部分由兵士自備,特別是馬匹、糧草需要自帶。出征打仗、每名正軍需自備馬、駝各一匹,軍官自備馬一匹,駝五匹。這種供給補充製度,反映了西夏的農牧業經濟,具有濃厚的戰時軍事生產的特征。可以說,西夏具有生產能力的男女老幼,都承擔著軍事生產的任務。

由於軍事財力、物力主要來自於分散的族人,西夏的農牧經濟具有濃厚的戰時經濟性質。為了保持一支強盛的軍隊,統治者十分重視農牧業生產,不斷增強其軍事經濟基礎。

西夏的農業,得益於黃河。黃河在河套地區橫貫今銀川平原。這裏水利設施完備,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迫於境內糧食生產不足,人民生計窘迫,黨項統治者不得不設法重振農業生產。1002年,李繼遷采取強製措施招集蕃漢各族百姓興修水利,“引河水灌田”。經過各族人民的努力,在數十年間,修正渠十條,各長二百裏,還有支渠六十八條,“溉田十餘萬頃”。除銀川平原外,隴右,榆中、蘭州一帶也是西夏的農業區。史載:僅今米米脂帶,“良田不啻一二萬頃,夏人名為珍珠山、七寶山、言其多出禾也”。而“定西以東,平原大川,皆膏搜上田,其收畝十餘斛。”

與農業相比,畜牧業更為發達。早在唐末,黨項等遊牧部族就進入河西走廊,大片農田轉化為牧場,祁連山下已成軍馬世界,一派牧區風光。史稱,西夏控製的河西涼州,有“畜牧甲天下”之譽,“瓜沙諸州,素鮮耕稼,專以畜牧為生”。但是,由於大片農田變成牧場,這些地區的農業耕地大有縮小,與三百年前唐玄宗天寶中河西隴西“閭閻相望,桑麻翳野”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時人談到西夏時說:“雖驍悍如天昊,所有土地過於五涼,然不過與諸蕃部落,雜處於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財富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