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農業的衰退,使西夏畜牧經濟占最大比重。所以在大部分時間中,夏糧食不能自給。在農業不豐的年間,西夏人民常以草籽、野菜充饑。這種為畜牧業為主的經濟,使夏財政常處於“艱窘不給”的狀況中,從而極大地限製了軍事經濟力的發展。為了彌補國家財政經濟不足,西夏統治者采取“劫掠以濟”。大軍出征,有“負贍”從行服役,以保證正軍的後勤供給;除服役人丁外,軍隊打仗時,還專門配有稱為“擒生”的軍隊,專事擄掠生口,同時搶奪敵方軍民財物,補充軍需不足。
西夏的軍事手工業生產
鐵冶業是古代軍事手工業的基礎工業。在這一方麵,西夏遠不如同時存在的宋、遼、金等國。西夏統轄的隴右河套地區,宋時發現的礦產資源是比較貧乏的。宋人所知的西夏鐵冶,是在橫山地區東部夏州境內的茶山、葭蘆山一帶。北宋範育說:“西‘賊’所持,茶山鐵冶……”,“傳聞葭蘆山以北一帶,茶鐵財用之饒,‘賊’界所持”。為彌補兵器製造基礎不是的薄弱環節,西夏王朝相繼采取發展軍事生產的措施:
一是加強對鐵冶的管製,凡是有鐵礦資源的地方,配置政府官員,嚴加照管。史稱:西夏在夏州東境設有冶鐵務,“為出鐵製造兵器之處”。
二是通過貿易手段,從宋朝境內大量收購鐵、銅之器和錢幣。史載:“自茶山鐵冶入於中國(按指宋朝),國中乏鐵,常以青白鹽易陝西大鐵錢為用。及金人據關右,置蘭州等處榷場,若以中國錢(按指宋錢)貿易,價輒售增……”。西夏大量收購宋朝大鐵錢,自然主要是用於市場流通,也不排除部分用於軍事生產。
三是設立鐵工院,專門負責兵器打造。鐵工院征募大量技術工匠,專門從事刀劍、槍、甲、弓、弩以及攻城炮具的製造,管理很嚴,質量要求很高,因而西夏之鑄造業亦以製造兵器聞名。時人說,西夏兵士之鎧甲,均係“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用這種冷鍛法製造的刀劍,“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故有“天下第一”之美稱。
西夏的軍品儲備
西夏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相對落後,軍品缺乏。正是因為如此,這個政權重視軍品儲備,尤其是注意對軍糧的戰略儲備。統治者為大規模用兵的需要,在皇室直接管轄的地方設置“禦莊”,集中了大批布帛和糧穀。在其它產糧區,也修建了各種各樣的糧窖,儲存大批糧食。這些窖藏糧食,平時不得動用,隻是急軍事所需。1081年,宋軍曾一度攻占西夏部分地區,曾在龕穀、嗚沙州、巾子笈、米脂、德靖七裏坪、桃堆平一帶,掘得西夏積穀上百萬石。
官府製造的兵器裝備,除了部分供給軍官和裝備缺乏的正軍外,大部分集中在兵器庫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