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如何通過競爭提高我國軍事科研生產體係的效率(二)(2 / 3)

晚清的“移民實邊”,是在取締清王朝“封禁”邊境政策的基礎上進行的。長期以來,清政府對邊疆地區實行封禁政策,禁止商民到邊疆地區進行貿易和開墾,尤其是禁止移民東北。隨著邊境形勢的日益惡化,清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放邊禁,移民實邊、移民開墾。鹹豐十年(1860年),沙俄侵占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領土以後,清政府解除東北移民的禁令,鼓勵內地移民東北。1901年,大學士張之洞、劉坤一正式上奏朝廷,要求改變治蒙政策,主張移民實邊。山西巡撫在《籌議開墾蒙地》奏折中說:“查晉邊西北烏蘭察布、伊克昭二盟蒙古十三旗,地方曠衍,甲於朔垂”,“以各旗幅員計之,廣袤不下三四千裏,若墾十之三四,可當得田畝十萬頃。二十五年前黑龍江將軍恩澤奏請放劄奉旗荒地,計荒價一半可得四五十萬兩。今以鄂爾多斯近晉各旗論之,即放一半,亦可得三四倍”。1902年,清政府宣布取消“封禁”蒙地政策,準許內地居民到蒙古地區開墾土地。

除了官府有組織的進行移民外,還開展了以鼓勵的民間自發性的向邊境地區的移民活動。為了使移民順利進行,清政府為其遷移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規定,凡是到黑龍江的墾戶,“由煙台至營口招商輪船,減收船價;由哈爾濱至鬆花江黑龍江兩江之官及昂溪至齊齊哈爾之鐵路一律減收半價,至隨帶眷口概免收費”。從1860年清政府解除移民蒙古禁令到1911年的幾十年中,有數千萬人口進入北部、西部邊陲,開墾了成千上萬頃土地,初步建立起國防農業體係。

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帶來全國勞動人口分布的變化。移民實邊重點地區-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等省,人口密度明顯上升,如1904年,東北人口估計已達到1700萬人。而原來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浙訌、安徽、福建等省的人口有所下降、隨著勞動力人口的轉移,使西部、北部邊疆的軍事農業生產得以發展。清末,僅黑龍江土地耕種麵積增加到580000頃。軍事性農業種植,不僅發展了邊疆經濟,而且對外敵造成一種威懾力量。日俄戰爭後,俄國陸軍大臣魯巴特金在一次談話中說:“俄國最懼者,為中國之移民於蒙古北境蓋沿西伯利亞之國境”。山說明晚清時期的對邊疆政策的調整後,所造成的軍事農業生產布局,在鞏固國防方麵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晚清時期的軍事工業生產

1.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的開端

中國的近代工業,發軔於兵器工業。而中國的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廠局,是洋務派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

曾國藩率湘、淮軍鎮壓太平天國戰爭中,在購買外國兵器的同時,開始考慮自己生產西洋兵器的問題。1861年初,曾國藩上奏清廷,稱“將來師夷智以造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同年9月,湘軍攻克安慶。曾國藩決定把安慶作為包圍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據點,並打算在安慶創辦生產近代兵器的軍工廠局。他在寫給王霞軒的信中說:“現在安慶設立子藥槍炮等局,仿照江西規模,今冬當有頭緒,明春以後,江西專解銀兩,不解子藥。”隨後,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在內軍械所成立前後,曾國藩到處訪求製器技術人材,因而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容閎、徐壽、徐建寅、華蘅芳、華世芳、龔振麟、龔芸棠、吳加廉等,曾相繼雲集於安慶內軍械所,從事建廠和製造軍工產品的工作。同治元年(1862),安慶內軍械所建成投產。

安慶內軍械所成立之後,曾國藩十分重視,先後在該所設立了火藥局、子彈局、槍炮局、造船局、穀米局和內銀錢局等機構。按其性質分工,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組織軍事生產,保證湘軍軍火供給,一部分籌措錢糧,保障湘軍軍需。

從事軍事生產的各局分工明確。火藥局座落在安慶樅陽門(即東門)內,生產炸炮、火藥;子彈局座落在北城賢門內,生產炮彈、子彈;造船局座落在保全門,試製火輪機與火輪船;槍炮局製造劈山炮、抬炮、小炮。從其生產的產品來看,安慶內軍械所已成為一個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軍火工場。為了牢固掌握對安慶內軍械所的控製權,曾國藩堅持走一條獨立建廠的道路,所內全用漢人,未雇洋人工匠。從事軍事生產的勞動力,一部分是召募的工人,一部分是湘軍的水勇。1862年成立槍炮局時,曾國藩就派人赴湘召募回50名鐵工。安慶內軍械所附近的一個水師營,約600名官兵,其中大部分從事軍事生產工作。安慶內軍械所的產品全供湘軍自用,不對外出賣。經費均從湘軍軍費名下開支。

1862年8月,安慶內軍械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匠,經過艱苦的鑽研和潛心試驗,終於試製成中國第一台小型蒸汽機,使我國開始跨入蒸汽機時代。不久,徐壽、華蘅芳等人又在此基礎上進行試造蒸汽輪的試驗。1864年,安慶內軍械所遷往南京,繼續進行輪船的研製。1865年,我國第一艘蒸汽輪船在南京建成。1866年在南京下水試航成功。

安慶內軍械所的建立,在中國兵器生產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從掌握的史料觀察,該所生產的兵器並不多,也不先進。但是,它生產出中國第一台機器,從此以後,中國軍事生產從手工製造進入機器製造的時代。因此,安慶內軍械所的創辦,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開端。

2.近代兵器工業的初步發展

從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到1910年的50年中,在洋務派的推動、組織下,清王朝在安慶、上海、蘇州、南京、福州、天津、西安、蘭州、廣州、濟南、長沙、成都、吉林、杭州、北京、昆明、台北、漢陽、沈陽、開封、太原、烏魯木齊、龍江、德州、南昌、貴陽等地,先後興辦了40多個軍事工廠,其中大多屬於兵器製造廠。在這些近代兵器工廠中,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骨幹廠局有以下幾個廠局:

(1)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上海機器局,是晚清興辦的最大的一個綜合性軍事工廠。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收買了美國人在虹口開設的旗記鐵廠後,又把原由丁日昌、韓殿甲分別負責的兩個洋炮局並入廠內,成立了江南製造總局。丁日昌兼任總辦,韓殿甲和馮光分別任會辦和襄辦,美國人科爾任總監工。初有8名外國技師和50餘名中國工匠,製造一些槍炮彈藥。不久,容閎從美國買來的100多台機器運到上誨,李鴻章奏請清廷,全部撥給該局,從而擴大了該局的規模和提高了生產能力。

該局的廠址原在虹口租界地區。由於外國浸略者不準在租界內設廠製造軍火,以及廠址狹小,1867年夏,該局遷往上海城南的高昌廟地區,當年建成機器廠、汽爐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熟鐵廠、洋槍樓、庫房、煤棧及辦公房舍等。之後,江南製造總局不斷進行擴建,到1891年,先後擴建了炮廠、火藥廠、槍子廠、炮彈廠、水雷廠、煉鋼廠,從而使總局發展成為13個分廠,1個工程處的綜合性軍工廠局。占地近670畝,擁有職工3592人,廠房2579間。此外,還附設有廣方言館、工藝學堂、翻譯館、炮隊等各種機構,使其成為當時中國兵器生產、培養近代軍事技術人才,傳播歐美軍事科學技術的中心。

江南製造總局的基本任務是:“以製造槍炮,借充軍用為主”,其次是建造蒸汽輪船,並兼造各種工作母機。九十年代後開始冶煉軍用鋼材。從1867年到1894年,共製造各種步槍51285支、火炮585門、水雷563具、銅引4411023支、炮彈1201894發、艦船8艘,冶煉軍用鋼材8075噸。1895年以後,該局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大,按每年工作300天計算,可造小口徑快槍1500支,發射40磅炮彈的速射炮12門,發射100磅炮彈的速射炮6門。每天可生產各種槍彈5000發,栗色火藥100磅,無煙火藥400磅。其產品,供應全國各地的駐軍係統及軍械所等數十個單位。

江南製造總局是清朝軍事工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廠局,它的創辦和投產,對中國兵器工業的近代化起了帶頭和促進作用。

(2)金陵製造局

金陵製造局由李鴻章於1865年在南京創辦,其基礎“蘇州洋炮局”。建局之初,僅能製造槍彈、炮彈,藥引等一些消耗性軍工產品,以供軍隊作戰訓練之用。1869年,開始製造輕型火炮,但是質量較差,經常發生火炮膛炸事故。1871年,該局為了擴大生產,在南京通濟門外烏龍橋擴建了火藥局。到1879年,該局已發展成擁有3個機器廠、2個翻沙廠、2個熟鐵廠、2個木工廠以及水雷局、火藥局、火箭局等中型的綜合性軍事工廠。

隨著經費的增加,機器設備的較大改善,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到1886年,該局每年能造後裝槍180支,發射2磅炮彈的後裝炮48門、發射1磅炮彈的速射炮16門,各種炮彈6580發、槍彈50000發、毛瑟槍彈81500發。金陵機器局的規模和作用雖遠遜於江南製造總局,但它是我國近代繼江南製造總局之後興辦的第二個機械化兵器生產工廠,而且仿製的克虜伯炮、諾登飛多管速射炮、格林多管速射炮,是當時質量較好的武器。

(3)天津機器局

天津機器局於1867年由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創辦,由英國人密妥士經辦建局事務。開辦之初,選定天津城東賈家沽道為址,建立火藥局、洋工匠住房和公務所,占地22230餘畝,名為東局。繼而又在城南道光寺建西局。建局期間,上海扛南製造總局進行了技術援助,派軍事技術專家徐建寅赴津指導,並撥售一部分機器設備充實該局。由於崇厚辦局無方,該局初期僅能生產一些小型炸炮、炮車和炮架,日產火藥隻有三四百磅。

1870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監辦天津機器局。李鴻章根據在南方辦局經驗,對該局進行整頓。擴建廠房,增購機器。次年派江南製總局督辦沈保靖,接替英人密妥士的建局事務,並從南方抽調一批技術工匠赴津局工作。經過整頓,天津機器局生產局麵發生較大變化。1872年以後,又增設鑄鐵廠、鋸木廠、碾藥廠、洋槍廠、槍子廠,使該局生產能力,比初建之時提高3-4倍,並能承修軍艦和小型機器船。1880年,又建成了一座煉鋼廠。於是,天津機器局便成為僅次於江南製造局的北洋大型綜合型軍事工業廠局。光緒二十一年,該局改稱為總理北洋機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