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如何通過競爭提高我國軍事科研生產體係的效率(二)(3 / 3)

到九十年代末期,天津機器局發展至最高峰,年均產洋火藥65萬磅、銅帽1500萬顆、後裝槍彈380萬發、大小炮彈1.5萬發。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該局毀於戰火。1893年,選定山東德州外花園重建總理北洋機器局。次年建成投產,但規模與生產能力已大為縮小。

(4)漢陽槍炮廠

漢陽槍炮廠由張之洞於1892年在湖北漢陽創辦,是近代軍事工業的後起之秀。中法戰爭時期,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負有為前線籌備餉械之責。他在籌款購買洋槍中深受外國軍火商敲詐勒索之苦,於是上奏清廷說:購買外國槍炮,不但“耗蝕中國財用,漏卮難塞,且訂購需時,運送途遠,辦理諸多周折;設遇緩急,則洋埠禁售,敵船封口,更有無處可購,無處可運之慮。”他提出,中國“必須購置機器,自行製造,始可取用不盡,無庸倚借外洋。”他要求創設新式槍炮廠,“方免受製於人,庶為自強之計。”1888年,張之洞開始籌劃建立大規模的新式兵器製造廠,並委托駐德國大臣洪鈞從德國購買先進機器。原準備在廣東設廠,因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北總督,即將訂購的機器設備運往湖北,設槍炮廠於漢陽,占地237畝。1894年,漢陽槍炮廠建成投產,但不久發生火災而停產。經過緊急修複,於1895年春夏重新開工投產。

為了造出最新最精的兵器,張之洞再度向國外訂購先進機器,不斷擴大槍炮廠規模,使該局成為擁有9個分廠的大型綜合性軍工廠局。該廠主要仿造德國7.9毫米口徑的毛瑟槍,每日可產50多支,自1896年至1910年,共製造毛瑟槍13.61萬餘支。此外,該局還仿製德國格魯森火炮,平均每月8門,到1909年為止,共造出各類火炮988門,除槍炮處,還生產各種槍、炮彈等。

張之洞建立漢陽兵工廠的計劃宏偉。他洞悉中國缺乏軍工原料之苦,決定把製槍和采煤、煉鋼結合在一起。在籌辦槍炮廠的同時,即於1889年向英國訂購煉鋼鐵機器。經過努力,建成湖北鐵廠,其中包括煉鐵、煉鋼、軋鋼和煤、鐵礦開采,使其成為我國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

除上述骨幹兵器製造廠局外,清政府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兵器工廠。除少數邊遠地區外,大多數省都能生產彈藥與步槍。

2.近代艦船工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地建立水上武裝的國家之一,古代製造兵船的技術領先其它國家而聞名於世。但到清代之後,由於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長期停滯不前,造船業日益衰落。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憑借“船堅炮利”一次又一次打敗中國,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有識之士,萌發了製造近代兵船,建立海軍的思想。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艦船工業得以緩慢發展起來。

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之初,對建造先進船艦就很重視。但由於各個方麵的原因,艦船業的發展並不順利。在洋務派創辦的一係列軍工企業中,生產槍炮彈藥的多,具有製造艦船能力的少。究其原因,一是造船技術複雜,二是經費不足。由於建立海軍是近代軍事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對抵禦外來侵略有著重要作用,在洋務派的籌劃下,近代艦船業才得以創立和發展。

最早製造出近代艦船的工廠是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創建之初,就設置了造船局,開始試製火輪機與火輪船。1862年夏,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小型蒸汽機,為中國自己製造機動輪船開辟了道路。安慶內軍械所製成蒸汽機後,開始試製木殼輪船。1863年底,終於製成一艘長約二丈九尺的小火輪,在安慶江麵試航時,行駛八、九裏路程,“約計一個時辰,可行二十五六裏。”1864年,造船專家徐壽等在此基礎上放大試製。安慶內軍械所遷往南京後,造船工作一直沒有中斷。經過技術人員的努力,1865年在南京完成了輪船的放大試製工作。1866年,取名為“黃鵠”的輪船下水試航。該船長50餘尺,重25噸;高壓引擎,單汽筒,直徑1華尺,長2尺;回轉軸長14尺,直徑2.4寸;鍋爐長11尺,直徑2尺。它在長江試航時,順流時速約28裏,逆流時速約16裏。“黃鵠”輪船的建成和試航成功,推動了中國艦船業的發展。

清政府創辦最早的近代艦船企業是江南製造總局。1865年江南製造總局建立時,並沒有開始製造艦船,而是傾力於進行軍火生產。主要原因是:

一是淮軍急需軍火。江南製造總局建立的首要任務是為淮軍提供槍炮彈藥。如曾國藩所說:“開局之初,軍事孔亟,李鴻章飭令先造槍炮兩項,以應急需。”

二是缺乏造船技術。李鴻章認為,輪船製造,“此事體大物博,毫厘千裏,未易長較短,目前尚未輕議具辦。”但同時表示,“如有餘力,試造一二,以考驗工匠之技藝。”

三是“經費支絀,難興船工”。江南製造總局創建初期,沒有專門款項,所需費用由李鴻章“在於軍需項下通融籌撥”,數目有限,無款用於輪船製造。

1867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奏請“將江海關洋稅解部之四成酌留二成,聲明以一成酌濟軍餉,以一成專為造船之用。”由於有了造船專款,江南製造總局當年遷往高昌廟新址,並專門設立了輪船廠,修建船台,建立了第一號泥船塢,立即著手製造輪船。1868年8月,江南製造總局生產的輪船“恬吉”號下水。該船係木質明輪,馬力392匹,載重量600噸,裝備火炮9座。“恬吉”輪的建造和試航成功,使清政府上下振動,曾國藩稱“中國自強之道或基於此。”慈禧為此特意接見了曾國藩,以示嘉勉。

“恬吉”號的下水,還增強了清政府建立近代艦船業的興趣和信心。1869年,清政府將海關二成洋稅悉數撥歸總局。由於款項增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輪船製造能力增強。1869-1876年,繼恬吉號下水之後,又陸續製成操江、測海、威靖、海安、馭遠、金甌等艦艇,艦艇的規模和質量都有較大提高:如“海安”艦,“實馬力千八百匹,巨炮二十,兵丁五百,在外國為二等,在內地為巨擘。”尤其是1876年建造的“金甌”艦,改變了木質軍艦傳統,成為中國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軍艦。江南製造總局迅速發展的造船能力和技術水平,引起外國人士的關注。美國人丁韙良預言,不出數年,中國“水師之船,將舍風篷之笨,而獨取火輪之速矣。”但是,江南製造總局造船業務好景不長,從1877年起開始停滯,一直到1884年中法戰爭前的8年中,一艘輪船都未建造。

中國近代興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專門從事艦船製造的企業,是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簡稱閩局、閩廠,由左宗棠創辦於福州。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奏稱:“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艦不可。”他認為,中國屢遭列強侵略的根本原因在於海防薄弱,所以“此時東南要務,以造輪船為先著。”他還指出:“就局勢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買,買不如自造。”建議在福州設立船廠,專門從事輪船製造。清政府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見,並將閩海關4成結款約40萬兩白銀作為船廠的創辦經費。

左宗棠選馬尾三岐山下一帶為廠址,聘請日意格、德克碑擔任正副監督,負責赴法購買造船設備,招雇技術人員,並承擔開廠後的管理工作。1866年10月,左宗棠被清政府調督陝甘。他推薦前江西巡撫沈葆楨擔任“總理船政大臣”,全權負責船政局籌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867年底建成第一座船台。次年1月,正式開工製造第1號船體。船的主機從法國進口。

1869年6月,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木質船體的蒸汽螺輪艦“萬年清號”下水。艦上裝備鋼炮4門、銅炮2門,擁有馬力150匹,排水量1370噸,航速6節。經試航鑒定,船身牢固,輪機堅穩。1869-1872年,繼“萬年清號”下水之後,又建成“湄雲”、“福星”、“伏波”、“安瀾”、“揚武”等艦。其中“安瀾”艦的輪機為中國自己製造。到1874年,先後建成大小艦船15艘,其中250匹馬力輪船1艘,150匹馬力9艘,80匹馬力5艘。在15艘艦船中,有3艘船是在外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由我國技術人員自己完成的。1874年底,因同外國技師和工匠的合同屆滿,船政局遣散洋員。從1875年起,由中國技師和工匠擔負起造艦任務。

1875年,船政局自己設計製造的“藝新”艦下水。該艦長118尺,馬力50匹,排水量245噸,時速40裏。1876年4月,為提高造船質量,改木為鐵脅,船政局建立了鐵脅廠。1877年製成的“威遠”艦,即改為鐵脅,並首次安裝了自己仿製的新式“康邦”省煤臥機。從1883年起,開始製造較大噸位的艦船。同年一月下水的“開濟”號,馬匹2400匹,噸級2200,時速超過100裏,後來成為南洋海軍的主力艦。1888年1月,福州船政局建成了取名為“龍威號”(後改為平遠號)的鋼甲艦,這是中國當時自造的火力配係最強的戰艦,後來成為北洋艦隊“八遠”大艦之一。

福州船政局自創辦至中法戰爭爆發前,共生產了大小艦船24艘,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1884年8月,在中法馬江戰役中,福州船政局毀於敵火。戰後緊急通過修複,同年12月造出“橫海”艦。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船政局共造艦船34艘。

在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創辦、造船的同時,還有其它一些軍工廠局也開始規模不等的輪船修造工作。這些軍工企業雖然規模不大,造船不多,但它們同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艦船修造工業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