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衝鋒槍的誕生與發展(2)(1 / 3)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捷克推出了一種新型衝鋒槍ZK476。兩種新的結構原理在該槍上被首次采用:一是包絡式槍機;二是彈匣裝在握把中。包絡式槍機是一種機頭包在槍管外麵的槍機結構,也稱嵌套式槍機,它能使武器結構更加緊湊。彈匣裝在握把中,可以節約空間,有良好的平衡性,射擊時握持牢靠,另外,還可避免用力握持使彈匣產生變形。捷克的這兩項技術後來被很多國家采用,並很快研製出一批新穎的衝鋒槍,如以色列烏齊、德國毛瑟M57、奧地利斯太爾MO等。還有的國家僅采用了包絡式槍機,如意大利伯萊塔M12和弗朗奇LF57、德國沃爾特MP-K等。

1967年,德國HK公司研製成功了MP5衝鋒槍。它首次在衝鋒槍上采用了滾柱延遲開鎖的自動原理,限製了射擊速度。該槍結構堅固,做工精致,連發射擊時有極好的準確性。因此,該槍問世後很快受到歡迎,並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使用。

法國在發展衝鋒槍時,比較注重加工方法和新材料的應用,並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推出了MAT49衝鋒槍,並正式列裝部隊,以取代二戰中雜亂裝備的衝鋒槍。該槍在加工中,盡量采用衝壓方法,彈匣可以向前折疊,槍托采用伸縮式鋼絲托。武器結構比較緊湊,堅固耐用,工作可靠,維修方便。該槍首次用於印度支那戰爭,後又參加了阿爾及利亞戰爭,並成為這次戰爭的象征。它的優良性能深得士兵青睞。

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不少結構新穎、性能優良的衝鋒槍。如奧地利斯太爾MP69I、英國斯太令L2A3、西班牙斯塔Z62、比利時M2和捷克M24/M26等。這些衝鋒槍像一朵朵競相開放的絢麗奇葩,光彩奪目。

輕量化、微型化、微聲化是這一時期衝鋒槍發展的另一主流。二戰之後,隨著武器和戰術的不斷發展,特種部隊、各種非戰鬥人員以及警察等需要配備一種適合他們使用的小型衝鋒槍,以用於自衛和以猛烈火力殺傷近距離敵人。於是,便出現了新一代輕便而緊湊的衝鋒槍,人們稱之為輕型衝鋒槍或微型衝鋒槍。比較引人注目的有:捷克“蠍”VZ61、波蘭WZ63、美國英格萊姆M10/M11和以色列微型烏齊等型號。這些輕型或微型衝鋒槍大多采用了包絡式槍機和伸縮式槍托,力求結構緊湊,縮短全槍長度。其全槍重量(不含彈匣)一般在2千克以內,折疊槍托後全槍長度在300毫米左右。由於在結構上采取了一些技術措施,使得這些槍小巧玲瓏,射擊時後坐比較小,連發可控性比較好。

為了滿足偵察兵和各種特業人員的使用要求,又出現了微聲衝鋒槍。這類衝鋒槍大都是普通衝鋒槍的變形槍。其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采用固定式消音器,即消音器與槍管固定結合在一起,槍管上鑽有若幹個排氣孔。如英國的斯太令L34A1,德國的HKMP5SD等微聲衝鋒槍;另一種是采用可拆卸式消音器,即消音器與槍分開,槍管上不鑽孔、不裝消音器時,可作為普通衝鋒槍,裝上消音器即變成微聲衝鋒槍。如美國英格萊姆M10/M11,捷克M61,德國沃爾特MPL/MPK等微聲衝鋒槍。第一種形式消音效果比較好,但結構比較複雜;第二種形式結構比較簡單,但消音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新挑戰

進入70年代以來,小口徑步兵自動武器異軍突起,風靡世界,許多國家紛紛研製和列裝了小口徑槍族,並以槍族中的短突擊步槍作為衝鋒槍使用,如美國的斯通納槍族、前蘇聯的AK74槍族等。小口徑短突擊步槍發射步槍彈,射程和威力優於發射手槍彈的衝鋒槍,其重量和長度均小於突擊步槍,可以完成衝鋒槍所擔負的戰術使命,從而實現步、衝合一,減少後勤供應負擔。小口徑短突擊步槍的出現,使衝鋒槍的發展麵臨著挑戰,衝鋒槍的戰術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動搖。麵對洶湧而來的短突擊步槍大潮,人們似乎認為,衝鋒槍已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可以“告老還鄉”了。其實不然,衝鋒槍雖然射程較近,威力欠佳,作為未來戰場上步兵手中一支得力武器已“力不從心”。但是應當看到,對於特種部隊和占軍隊人數2/3的非一線作戰人員來說,衝鋒槍仍然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單兵戰鬥武器。因為,使用發射步槍彈的短突擊步槍用來自衛或在近距離內作戰,顯得過大和笨重。從經濟性上講,使用價格比衝鋒槍貴2~3倍的突擊步槍也有些得不償失。其次,衝鋒槍還是反恐怖突擊隊和警察們得心應手的戰鬥武器。因此,在當今低強度衝突中和反恐怖戰鬥中,衝鋒槍仍然具有一定的戰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