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聽了他的話起了疑心,那些商人分明說他們一出國境就分開了,此時尚維卻說是和大家一起回來的,隻是半路有事耽誤,晚會幾日。
隨即國王找來那些商人問清楚:“你們必須從實招來才有活路,不然必死無疑。”
商人們嚇壞了,便老老實實地招了供。
國王聽說他們在歸途上謀害尚維很是生氣,便下令把他們統統關進牢房,次日砍頭。尚維聞訊後,焦慮萬分,急忙來到王宮,請求國王原諒他們的愚昧無知!”
國王經不住尚維的再三請求,便答應了他,赦免了商人們的罪過。到那要求他們歸還尚維的寶物。
商人們感激涕流,都揀了自己最好的寶物送給尚維。但尚維也隻取了一半。
商人們見尚維如此善心,不僅保全他們的性命!還不求回報,於是都很感慨,都紛紛把所有的寶物獻給了尚維,請他務必收下。
尚維再三拒收,經不住那些商人們的懇請,就隻好收下了那些寶物,將這些錢還清了國王的債,又繼續為老百姓采購藥材。
鄰國聞說,皆交口稱讚,無不佩服尚維的崇高道德。
靜品禪心:舍己的智慧是佛家中眾多智慧之一。“以他人之樂為樂,以他人之苦為苦”,個人的私利和小我的局限,都不會影響到這種大智慧。我們的道德修養有限,自然無法達到佛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向那個目標努力。人人為我的前提,一定是“我為人人”。
4.他人之樂為樂,他人之苦為苦
黃躋禪師自幼出家為僧,一次遊走的路上碰到了一個一個舉止不凡的僧人,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熟起來,談笑著同行。
他們走到一條大河前麵,恰好剛下過大雨,河水暴漲。黃躋禪師說:“那咱們隻好繞道過河了。”僧人不以為然地說:“不用那那麼麻煩好不好?直接走過去不就可以了?”黃躋禪師疑惑地問:“河水這麼深,怎麼能走過去嗎?”
那個僧人卷起褲腳走進河中,洶湧的河水奔騰著,但卻隻沒到了他的腳跟,他就和在平地上行走沒什麼兩樣。
僧人邊走邊回過頭喊黃躋:“來呀!來呀!走過來吧。”
黃躋站在原地大聲叫罵道:“你這自私的小乘自了漢,早知道你是有法術的小乘教徒,我一定會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僧人被他的罵聲所感動,說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看來我不如你啊!”
說著,便消失了。
在佛教中,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兩種,小乘重在自己得道解脫,大乘重在幫助他人解脫。得道的小乘聖者是不及剛剛起心的大乘行者。自己未度,卻能先能度人,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腸。
小乘聖者有法術,我們多半的人定會羨慕不已,但黃躋禪師卻訓斥了他,難怪小乘聖者感動,自愧不如黃躋禪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乘就是不圖回報幫助他人。下麵的故事會讓你更真實地領會到大乘的真意。
一個雨後的清晨,媽媽送孩子上學,然後在沿路的一家快餐店吃早餐。桌子上胡亂地扔著前麵客人吃剩的薯條和紙杯、盒子等雜物。
母子兩正準備點單時,進來一位微駝著背,上衣很破爛的老人。他緩慢地走向一張還沒有收拾的桌子,細心尋找殘羹剩菜。
孩子看見老人拿起一塊別人吃剩的薯條放進嘴裏,就悄聲對媽媽說:“媽媽,那人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哦,寶貝,他餓極了,又沒有錢等下我們幫他買個漢堡好不好?”母親壓低聲音和兒子說道。
當母子倆從服務員手上接過他們要的兩袋外賣食品時,孩子伸手從食品袋裏拿出一個漢堡包,然後咬了一小小口,然後跑到老人的麵前,把漢堡包放在了他坐的桌子上。
老人一臉驚訝,滿懷感激地看著孩子然後轉身消失。
靜品禪心:不虛度此生,除了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拯救一顆破碎的心,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情;不虛度此生,不一定要做多麼轟轟烈烈的事,幫他人減輕痛苦,撫慰他人的創傷,將不小心掉下巢穴的幼鳥放回巢裏,同樣也可以視為有意義的事,也不會沒有虛度此生。
5.點亮別人的燈,照亮自己的路
有個小和尚總是怕麻煩師父,即使有問題了也遲遲不敢再問。一天他實在憋不住了就對師傅說:“師父,您知道嗎?您給我的答案我又忘記了。我一直以來都想再向您請教,但又想想總是這麼麻煩您,我就不敢再去了!”
師父和藹地對他說:“你幫我先去點燃一盞油燈。”
小和尚照做了。
師父接著又說:“再多取幾盞油燈來,然後用第一盞燈去一一把那些剛取來的油燈點燃。”
小和尚也照著做了。
然後師父對他說:“你看到沒?其他的燈都是由第一盞燈點燃,但你看第一盞燈的光芒有損失嗎?”
“沒有啊!”小和尚回答。
“所以呀,我也不會有絲毫的損失啊,你隨時都可以來找我的。”師父摸著小和尚的頭親切的說。
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自身的光芒也無損。一個內心陽光的人,能照亮別人的心,自己也隻會變得更加明澈,而不會有任何的損失;自己的知識與他人分享,自己隻會變得更加通達。當我們將自己所擁有的財富與他人分享時,很多時候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有更大的喜樂和滿足產生。即使有些小損失也不計於世,因為你的收獲遠遠大於了你的付出。所謂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便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