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地名),又成功地截斷韓國救援上黨郡的道路,使上黨落入秦國的口袋之中。上黨郡有17座城池,郡守馮亭眼見上黨郡不保,便召集部下商量平原君利令智昏道:“與其把上黨郡送給秦國,不如幹脆投降趙國。趙國得到上黨,一定會派軍隊來,這樣,對我們韓國也會有好處。”
馮亭派使者帶著書信和上黨郡的地圖到了趙國。趙孝成王問平陽君趙豹:“馮亭投降我們,你看這是件好事,還是件壞事?”
趙豹說:“馮亭是想把矛盾轉移給我們趙國。試想,上黨郡已在秦國掌握之中,我們得了上黨,秦國能善罷甘休嗎?”
平原君則貪圖韓國的17座城池,他說:“我們跟各諸侯國爭戰多年,一共才得到幾座城池?現在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得到17城之大利,秦國有兵有將,難道我們趙國的兵將隻會白吃飯嗎?”
平原君的話正合趙王的心意,於是重賞了馮亭,派平原君去接收上黨郡的17座城池。
秦昭王得知趙國派人收取了上黨郡,勃然大怒,立刻派大將白起進攻趙國。趙王派大將廉頗迎戰,雙方相持不下。不久,秦昭王用計離間了趙王與廉頗的關係,趙王撤換了廉頗,代之以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一戰,趙國40萬大軍被秦軍俘獲、活埋,秦軍一直逼近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城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述這件事時說:“平原君利令智昏,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