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決心對楚國開戰,但苦於沒有運籌帷幄、攻城拔寨的大將。謀臣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齊國人孫武,並把孫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呈予吳王,吳王為孫武高妙的戰爭見解和橫溢的軍事才華所折服,終於下令在宮中接見孫武。
孫武本是陳國公子陳完的後裔。陳完因國內動亂逃到齊國,其五世孫、孫武的祖父陳書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戰功,齊景公賜姓孫。孫武出身在這樣一個軍旅世家中,從小受到軍事思想的熏陶。齊國是大軍事家薑子牙的封地,又是大軍事家管仲活動的場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軍事遺產,孫武潛心研究軍事,大有所獲。
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四姓之亂”,孫武與家人離開齊國,來到南方新興的吳國,在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隱居,與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結為知己,同時,嘔心瀝血,寫成了兵法十三篇。
孫武來到吳王宮中。吳王對孫武說:“先生的兵法十三篇驚世駭俗,可是吳國是一個小國,兵微將寡,如果跟楚國這樣的大國作戰能有幾分勝算?”孫武回答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我的兵法十三篇不僅可以運用於行軍作戰,還能動員婦人女子,驅而使之。”吳王大笑,說:“我的宮中就有女子數百人,我要親眼看看先生如何‘驅而使之’?”吳王下令從後宮挑選180名宮女,交由孫武調遣。
孫武將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各執兵器,又請求吳王派他最寵愛的兩名愛姬分別擔任左、右兩隊的隊長,向她們宣布了軍法:一不許交談喧嘩;二不許擅自行動;三不許混亂隊伍。又命軍法官設下鐵鉞(古代軍法用以殺人的斧子),然後對眾宮女說:“一擊鼓,握好兵器;二擊鼓,左隊向右轉,右隊向左轉;三擊鼓,相互擊鬥;鑼聲響,收兵!”
號令一出,宮女們嘻嘻哈哈,笑作一團。
孫武嚴肅地說:“約束不明,申令不清,這是為將的過錯。可再申前令,解釋清楚。”孫武再次申令軍法及操練的要求,然後傳令擊鼓。然而宮女們還是笑得東倒西歪。孫武舉起令旗,第三次申明前令,命令擊鼓。宮女們仍然不聽調遣,大笑不止。
孫武忽然眼睛一瞪,吼道:“軍法官!”“在!”“軍士不聽,該當何罪?”“斬!”孫武說:“軍士不能盡斬。這是左、右隊長的罪過!”於是下令:“將左、右隊長,斬!”
吳王急忙派人去為兩位愛姬求情,孫武說:“將帥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聽。”終於斬了吳王的兩個愛姬。孫武重新演練宮女,進退左右,整整齊齊,規規矩矩。
孫武治軍,主張執行鐵的紀律。這一年,孫武被吳王拜為將軍。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孫武的事業和功績:“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