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2年,吳王拜孫武為將軍,向孫武請教攻打楚國的妙計。孫武說:“大王要遠征楚國,時機尚不成熟。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而我們吳國是一個小國,人口少,物力也不夠富足,要想打敗楚國,還需要幾年的準備。”
孫武的好友伍子胥是吳王的謀臣,他在同意孫武的意見時,提出了一個“疲楚”的建議:把吳國的軍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擾楚國的邊境,一軍返回,另一軍則出發,這樣自己的軍隊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楚國的軍隊疲於奔命,勞苦不堪。孫武采納了伍子胥的建議。
公元前511年,孫武派出一隻軍隊襲擊楚國的六城和潛城(均在今安徽境內),楚國急忙調兵增援。可是當楚軍趕到潛城時,吳兵已攻破了六城;當楚軍趕到六城時,吳兵已退回國內。過了一些日子,吳兵又攻擊楚國的弦(今河南境內),楚國慌忙調兵奔走數百裏救援弦,但是,援軍還沒有趕到弦,吳兵已撤退回國了。連續幾年,楚國士卒疲於奔命,消耗了大量實力。
公元前508年,吳王采用孫武“伐交”(通過外交手段取勝)之計,成功地離間了楚國與其從屬國桐國的關係,使桐國背叛了楚國。楚王大怒,派令尹囊瓦率兵討伐桐國,孫武乘楚軍不備,在豫州(今河南、安徽之間)大敗楚軍,又攻克巢(今安徽巢縣東北)活捉楚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蔡國,蔡國聯合唐國向吳國求救。闔閭認為這是一個出兵攻楚的大好時機,問孫武:“以前你說楚都郢不可進攻,現在究竟如何?”孫武答道:“用兵打仗一定要抓住戰機,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支經過嚴格訓練的、戰鬥意誌旺盛的軍隊,又有唐、蔡兩國相助,而楚國卻兵困馬乏,可以一戰。”又說:“用兵之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候,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孫武率帥精兵三萬乘船溯淮水而上,然後棄船上岸,一口氣奔走了300餘裏,突然出現在楚軍麵前,三戰三捷。接著,又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北)、雍筮(今湖北京山縣西南)大敗楚軍,僅用了十幾天就攻入了楚國都城郢,楚昭王跑得快了一步,才沒有被吳軍俘虜。
劉向在《新序》中寫道:“孫武以三萬破楚二十萬。”《尉繚子·製談》雲:“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孫)武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