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趙襄子水淹智伯(1 / 1)

晉國是戰國初期的大國,但掌握國家大權的卻不是晉王,而是智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四個人。智、趙、魏、韓四家統治晉國,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但智伯並不滿足,時刻想滅亡趙、魏、韓,獨霸晉國。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晉王的名義要求趙、魏、韓三家各拿出100裏土地和戶口送歸公家,表麵上是為公,實際上是為了削弱趙、魏、韓三家的力量。魏桓子和韓康子懼怕智伯,隻好忍痛交出土地和戶口,趙襄子一口回絕道:“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我不能隨便送給別人!”

智伯聞報大怒,召集魏桓子和韓康子來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趙襄子竟敢違抗國君的命令,不可不伐。滅掉趙襄子,我們三家平分趙襄子的土地、戶口。”

魏桓子和韓康子不敢不聽從智伯的話,又見可以分得一份好處,便各自率領一隊人馬隨智伯去進攻趙襄子。趙襄子情知不敵智、魏、韓三家聯營,急忙退到先主趙簡子的封地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依靠堅固的城牆、豐足的糧食和百姓的擁戴,以守為攻。

智伯指揮智、魏、韓三家人馬把晉陽城圍得水泄不通,趙襄子率城內百姓同仇敵愾,激烈的戰鬥一直打了兩年多,智伯仍在晉陽城外,趙襄子仍在晉陽城頭,雙方難以決出勝負。智伯勞民傷財,又恐日久人心生變,千方百計想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一天,智伯望見晉水遠道而來,繞晉城而去,立刻有了主意。他命令士兵們在晉水上遊築起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條河通向晉陽城,又在自己部隊的營地外築起一道攔水壩,以防水淹晉陽城時也淹了自己的人馬。蓄水池築好後,雨季到來。智伯待蓄水池蓄滿水後,命人挖開堤壩,洶湧的大水即沿著河道撲向晉陽城,將晉陽全城泡在水中。但是,全城軍民爬上房頂和登上僅剩6尺未淹的城牆上堅持守護,寧死也不投降。智伯得意忘形,大笑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來滅亡別人的國家!”

趙襄子對家臣張孟談說:“情況已十分危急了,我看魏、韓兩家並非真心幫助智伯,我們今天滅亡了,明天就會輪到他們,你去找魏桓子和韓康子吧!”

張孟談連夜出城找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對他們說:“智伯今天用晉水灌晉陽,明天就會用汾水灌安邑(魏都)、用絳水灌平陽(韓都),我們為什麼不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平分智伯的土地呢!”

魏桓子和韓康子正在擔心自己會落得與趙襄子一樣的下場,於是和張孟談定下除掉智伯的計策。兩天後的晚上,趙襄子與魏桓子、韓康子共同行動,殺掉守堤的士兵,挖開護營的堤壩,咆哮的晉水頓時湧入智伯的營中。智伯從夢中驚醒,慌忙涉水逃命,但前有趙襄子,左有魏桓子,右有韓康子,智伯被殺死,智伯的軍隊也全部葬身大水之中。

智伯滅亡後,晉國的大權旁落在趙、魏、韓三家之中,這就是後來的趙國、魏國和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