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2年,魏國軍隊進犯韓國的國都。韓昭侯見魏軍來勢凶猛,難以抵擋,便派使者到齊國請求救兵。
齊威王召集群臣商量此事。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隻有孫臏在一旁不發一言,若有所思。齊威王問計於孫臏,孫臏說:“魏國自恃其武力強大,前年伐趙,今年伐韓,總有一天會侵犯齊國。如果我們現在不出兵救韓,就等於拋棄了韓國,喂肥了魏國,所以不救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魏國剛開始攻打韓國,軍隊士氣正旺,韓國的實力還沒有受到挫傷。此時我們出兵救韓,等於讓韓國坐享其成,使齊國遭受兵難,因此說馬上出兵救韓也不是良策。”齊威王又問:“如此說來,該怎麼辦呢?”孫臏回答說:“我們不如先答應韓國的要求,穩住韓國人的陣腳。韓國知道齊國發兵救援,一定會奮力抵抗魏軍。我們則坐山觀虎鬥,等到兩國軍隊打得精疲力竭之時,齊國再出兵攻打魏軍。這樣,既可以保住韓國,又不使齊國軍隊的實力受損,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齊威王聞言大喜,采納了孫臏的建議,對韓國的使者說:“齊國救兵不日即到。”韓昭侯聽說齊國出兵,就壯著膽子與魏軍開戰。待到韓國實在招架不住的時候,孫臏才率軍前去救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