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孫臏伐魏救韓(1 / 1)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王早就有討伐魏國之心,立刻召集群臣商議救韓之計。

相國鄒忌說:“勞師救韓,得不償失;萬一失敗,更加不利。不如不救。”

孫臏伐魏救韓大將田忌說:“如不救韓,韓國歸降魏國,對我們齊國有百害而無一益,應該馬上出兵相救!”

軍師孫臏對鄒、田的意見都不讚成。他說:“魏國攻韓,我們不能不救,但出兵過早,這等於我們代替韓國去跟魏打仗,實在是下策。我們應等到魏、韓兩國都打得疲憊不堪時再出兵,這時定能大獲全勝。”

齊王采納了孫臏的策略,親自召見韓國使者,與韓國使者暢談齊、韓的友好,然後告訴使者,齊國決定派兵援助韓國。

韓國使者回國複命。韓王得到齊王的許諾,信心大增,命令三軍拚死抵抗,給了魏軍以極大殺傷。齊王看時機成熟,便命令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援韓國。

田忌采用了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與孫臏一起,統率大軍,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害怕了,連忙命令進攻韓國的魏軍班師回國,隨後又任命太子申為將軍,任命龐涓為大將,率10萬精兵與齊軍決戰。孫臏對田忌說:“魏兵悍勇,交戰之時,我軍可佯裝敗退,引敵冒進,然後因勢利導,消滅魏軍。”說罷,講出一條妙計。田忌大喜。按照孫臏的計策,第一天撤軍,田忌令兵士挖了供10萬人做飯的軍灶;第二天撤軍,隻挖了供5萬人做飯的軍灶;第三天撤軍,軍灶的數量減少到僅供2萬人用。

魏軍統帥龐涓見齊軍軍灶的數量急劇減少,不由喜形於色,驕傲地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怯懦,才進入我境內三天,他們的兵士就跑了大半了。”他嫌步兵行動遲緩,就丟下他們,隻帶領輕車精騎。一路猛追,沿途又見齊軍丟下一些輜重,龐涓認為齊軍已經混亂,竟一直深入齊國境地。

龐涓率軍追到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色已晚。這裏地形險要,道路狹窄。龐涓突然發現路邊一棵大樹被刮去樹皮,寫著字,一時又看不清楚,就讓兵士點燃火把照看。火光下,“龐涓死此樹下”六個大字,分外醒目。龐涓還沒看完上麵的字,早已埋伏在那裏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龐涓領兵舍命廝殺,想衝開一條血路,無奈齊軍重重包圍,地形又十分險要,衝不出去。慘敗之下,龐涓又羞又憤,揮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俘虜太子申,10萬魏軍全軍覆滅。從此,魏國一天天走向滅亡。

齊國既救了韓國,又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國,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