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戰垓下四麵楚歌(1 / 1)

公元前203年8月,楚漢議和,劃鴻溝為邊界,“中分天下”。一個月後,項羽領軍東歸。

劉邦也想回西部去。謀臣張良、陳平勸諫道:“天下三分之二已歸我們所有,目前楚軍糧草不足,士兵疲乏,正是滅項羽的大好時機,豈可養虎遺患。”劉邦突然醒悟:剛訂和約,項羽引兵東撤,一定疏忽麻痹,確實是天賜良機。他火速派人令韓信、彭越同時出兵,自己親率大軍追擊楚軍,合力滅楚。

但是韓信、彭越均未發兵。劉邦孤掌難鳴,於固陵追上項羽,被項羽打得大敗。

劉邦無奈,隻得采用張良的計策:裂地分封。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使者一到,韓、彭二人果然領兵前來會師。

公元前202年11月,漢大將劉賈渡淮河入楚地,誘降九江守將,兵圍壽春。韓信西進占彭城,項羽四麵受敵,轉戰南撤,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南)。劉邦軍緊緊跟來,四麵圍上。

劉邦將會合後的30萬大軍統統交給韓信指揮,韓信布下十麵埋伏,將項羽重重包圍在垓下。但項羽此時尚有十萬兵馬,八千子弟兵,他堅守大營不出戰,韓信一時也無法取勝。

楚軍被困日久,糧食慚漸吃光,隆冬之際寒風凜冽,兵士衣服單薄,饑寒交迫,軍心不穩。

這天晚上,夜深人靜,突然從漢營飄來一片楚歌,且伴有簫聲,甚是淒涼哀怨:“寒夜深冬兮,四野飛霜。天高水固兮,寒雁悲愴。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

項羽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漢軍難道已經完全占領了楚地?他們怎會有那麼多的楚人?”

楚歌仍不斷地傳來,聽得清清楚楚:“雖有田園兮,誰與之守?鄰家酒熱兮,誰與之口嚐?白發倚門兮,望穿秋水。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楚軍將士不禁潸然淚下,這悲涼淒苦的歌聲使他們想起了家園,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與妻兒……

歌聲徹底動搖了項羽的軍心,三三兩兩的楚軍士兵開始逃離楚營,到後來竟整批整批地逃跑,大將季布、鍾離昧等也相繼溜走,連項羽叔父項伯也去投奔張良。眼見敗局已定,誰也不願再在這裏等死了。一夜之間,數萬大軍隻剩一千多人。

項羽無計可施,借酒澆愁,唱起一首悲涼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

虞姬夫人十分悲痛,持劍起舞作歌,歌畢自刎,其兄大將虞子期也引劍自刎,死在妹妹身旁。項羽率八百餘騎突出重圍,又於烏江邊被漢軍追上,項羽自刎而死。

其實,項羽不知,那晚在漢營中唱楚歌的不全是楚地人,乃是張良布置的“攻心奪氣”之計策。張良把在楚地的英布的九江士卒全分散到各營,讓他們教所有的漢軍將士唱楚歌,目的就是瓦解項羽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