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地,簫鼓醉煙霞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希臘神話中有一場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在希臘聯軍與守城的特洛伊之間展開,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特洛伊戰爭。希臘聯軍投入兵力十萬之眾,大型戰艦千數以上。如此大張旗鼓地勞師遠伐,究其原因,竟是為了一個名叫海倫的美麗女人。寧不知傾城與傾國,隻為佳人難再得。為了爭奪這個豔絕人寰的佳人,交戰雙方頭破血流仍不肯罷休。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特洛伊戰爭是否存在,又是否真的是因海倫而起,誰都不能證實,而相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這首詞作《望海潮》的身上。隻不過,傳說中的特洛伊戰爭是以紅顏女子為禍端,而另一場戰爭的禍端,則是這首千古稱頌的絕妙好詞。
據南宋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記載:
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誌。
金主亮即金國的第四任皇帝完顏亮。完顏亮諳習漢學,他有一首名為《南征至維揚望江左》的漢文詩,據說便是針對本篇《望海潮》所作的讀後心得與回應:
萬裏車書盡混同,
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
立馬吳山第一峰。
完顏亮是以秦始皇自比,認為自己必將如秦始皇規範車輪距離、統一文字一樣,將全天下攬於掌中。既然如此,有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之美的江南又豈能偏安一隅呢?完顏亮公然叫板宋王朝,你們的錦繡江南很快就要成為我的盤中餐了。因為大金皇帝我,將率領百萬大軍兵臨西湖,立馬吳山的最高峰親自督戰。
假如《鶴林玉露》中的記載屬實,《望海潮》的作者柳永會不會感到後悔或是後怕呢?好比一個擁有稀世之珍的主人為了充分展示奇珍的麗質與光澤,特地選擇了最佳的時空與最佳的映襯。展示大獲成功,這在意想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正是這次近乎完美的展示誘發了居心不良者的貪念,為奇珍及其主人帶來了可怕的浩劫。然而,這隻是一個猜想而已。我們隻要比較一下柳永與完顏亮的生卒之年就會發現,柳永的後悔與後怕並不能成立。因為幾乎是在柳永去世七十年後,完顏亮才降生於世。而在完顏亮出生五年後,北宋王朝才宣告終結。至於提兵百萬,則要等到完顏亮四十歲之時,彼此柳永已長眠於地下百餘年矣。提兵百萬隻是號稱百萬,確切地說,是提兵六十萬。會戰的地點,亦不是西湖吳山,而是淮河北岸。完顏亮進攻不利,被嘩變的兵士殺死,結束了其一統山河的野心。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完顏亮倒是有可能通過詞作認識柳永,而柳永則對完顏亮毫無印象。九泉之下的柳永連他的國家已由北宋變為了南宋都不知道,又怎會認識南宋的頭號敵人完顏亮呢?
不過,以青年柳永張揚倜儻的個性,有美當前卻默然自賞,大概就像錦衣夜行一樣令其不屑吧。詞史上有個說法,這首《望海潮》作於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這一年的柳永,虛歲二十,是個名副其實的小青年。他的這首詞,是為幹謁時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而作。
於是,基於這一說法,又衍生出了一個故事。相傳柳永路經杭州時,很想去拜訪杭州長官孫何。柳永年未弱冠,才華雖高,但他是個頗通世情的機靈人,深知要想出人頭地,毛遂自薦固然值得一試,而找到那個能欣賞自己、提拔自己的恩師貴人則尤為重要。這樣的做法在唐宋時代的士人之間十分流行,就連目高於頂的“詩仙”李白,為了得到擢升的機會,不也巴巴地從湖北安陸趕到襄陽,隻是為了引起荊州長史韓朝宗的注意。李白對自己的文才太過自信,那篇《與韓荊州書》寫得是鏗鏘奮發、意氣洋洋: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對李師兄的所作所為,柳永無疑是深表讚同甚至願意仿效的。然而,李白的做法並未得到韓荊州的認可,在韓荊州那裏,李白的魚躍龍門之夢落空了。那麼柳永呢?柳永求謁孫何,似乎也並不順利。連著去了好幾次,柳永無不失意而歸。其實這事正常得很。柳永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後生,而身為當地的父母官,孫何的甲第豈容閑人進出?說起來,柳永與孫何並非素無淵源,二人曾為布衣之交。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孫何正當青雲得意,未必還想得起這個年少小友。但柳永很快想出了一條別出心裁的妙計,寫就這首《望海潮》,找到當地一個名叫楚楚的歌伎,讓她為孫何演唱此詞。欲借櫻桃之口、丁香之舌,唱得孫何神飛意動,驚問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