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花水殿明,雲海洞天晚(1 / 3)

露花水殿明,雲海洞天晚

破陣樂

露花倒影,煙蕪蘸碧,靈沼波暖。金柳搖風樹樹,係彩舫龍舟遙岸。千步虹橋,參差雁齒,直趨水殿。繞金堤,曼衍魚龍戲,簇嬌春羅綺,喧天絲管。霽色榮光,望中似睹,蓬萊清淺。

時見鳳輦宸遊,鸞觴禊飲,臨翠水,開鎬宴。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罄歡娛,歌《魚藻》,徘徊宛轉。別有盈盈遊女,各委明珠,爭收翠羽,相將歸遠。漸覺雲海沈沈,洞天日晚。

《破陣樂》初名《秦王破陣樂》。據《新唐書·禮樂誌》記載:

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時代以武力征戰天下,他擊潰唐王朝的老對手劉武周時,年方二十歲出頭。《秦王破陣樂》就作於那時,那應當是一首氣壯山河的軍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相傳,這是《秦王破陣樂》的歌詞。攻破劉武周七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奪得至尊皇位,《秦王破陣樂》逐漸演化為大型的宮廷歌舞。不僅有歌,亦且有舞,甚至達到了“舞用兩千人”之壯闊場麵。

可以說,在李世民的人生中,仗劍定乾坤的功效是極為顯著的。若非武力奠定勝局,也就沒有日後那個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然而,一個人一旦當了皇帝,肯定不喜歡別人在他麵前耀武揚威。李世民在此後的政治生涯中,更看重的是文治而不是武治。但每逢宴會,《秦王破陣樂》仍是必不可缺的保留節目。李世民給出的解釋是,雖然覺得這支樂曲太過推崇武鬥精神,與文治社會不大合拍,但它卻提醒著人們不能忘本,江山是從血戰中得來的呀,這個可得牢記在心。

到了宋代,柳永受其啟發,將《秦王破陣樂》改寫為慢曲,且給了它“破陣樂”這一詞牌名。盡管柳永所寫的《破陣樂》已不再是一支勵誌的軍歌,但在格調的華美宏麗上,柳詞《破陣樂》卻毫不遜於一代雄主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我相信,這兩個版本的《破陣樂》有著相似相近之處,比如對於太平的夢想,對於盛世的謳歌,而柳永所處的時代與唐太宗所處的時代都是當之無愧的盛世。隻不過唐太宗的盛世之後,仍依稀可見戰亂的陰影,而柳永所處的時代,即使有那麼一個陰鬱可怕的影子,北宋君臣從上到下,卻很少有人願意注意它的存在。他們寧可忽視它、忘掉它,而不是像唐太宗一樣致力於找出這個陰影並清除它的威脅。而柳永,這位生於北宋而不是初唐的宦門公子,很難不受到北宋樂文厭武的政治氣候的影響。在柳永的時代,硬語盤空的軍歌已很難成為流行樂壇的新寵,然而,若是把軍歌中樂觀奮發的精神、充滿動感的節奏,以及熱烈激越的氣氛與時尚的元素巧妙搭配、精心調製,一首喜大普奔的金曲豈不是應運而生了?這樣的金曲若不能在熱搜榜上占據一席之地,還不驚呆了東京街頭聞歌起舞的那幫小夥伴們?

然而,這支由軍歌改寫而成的金曲唱的是什麼呢?如果柳永可以晚生一千餘年,或許他會俏皮地推出一條新鮮出爐的微博:

在三月上巳的金明池等你,願者上鉤,請@來自時光深海的魚,不見不散。

ps:本廣告有效期——上巳日前三日內。

關於金明池,我們先來看古籍《東京夢華錄》中的一段描寫:

三月一日,州西順天門外開金明池瓊林苑。每日教習軍駕上池儀範,雖禁從士庶許縱賞,禦史台有榜不得彈劾。池在順天門外街北,周圍約九裏三十步,池西直徑七裏許。入池門內南岸,西去百餘步,有麵北臨水殿,車駕臨幸,觀爭標錫宴於此。往日旋以彩幄,政和間用土木工造成矣。又西去數百步,乃仙橋,南北約數百步,橋麵三虹。朱漆闌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謂之“駱駝虹”,若飛虹之狀。橋盡處,五殿正在池之中心,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設禦幄,朱漆明金龍床,河間雲水,戲龍屏風,不禁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