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3)

宋刻書著名之寶宋板書自來為人珍貴者,一《兩漢書》、一《文選》、一《杜詩》,均為元趙文敏鬆雪齋故物。《兩漢書》牒文前葉有文敏小像。明時歸王州世貞,跋稱:“班、範二《漢書》,桑皮紙白潔如玉,四傍寬廣,字大者如錢,絕有歐、柳筆法。細書絲發膚致,墨色精純,奚、潘流沈。蓋自真宗朝刻之秘閣,特賜兩府。而其人亦自寶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觸者,當是吳興家物。入吳郡陸太宰,又轉入顧光祿,失一莊得之。”後歸錢氏絳雲樓,後有謙益跋,稱:“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二十餘年,今年鬻之四明謝象三。床頭黃金盡,生平第一殺風景事也。此書去我之日,殊難為懷。李後主去國,聽教坊雜曲揮淚別宮娥一段,淒涼景色,約略相似。”又跋雲:“景山李維柱,字本石。本寧先生之弟也,書法模顏魯公。嚐語餘,若得趙文敏家《漢書》,每日焚香禮拜,死則當以殉葬。餘深愧其言。”二跋載《初學集》。又跋稱:“趙吳興家藏宋槧《兩漢書》,王州先生鬻一莊,得之陸水村太宰家。後歸於新安富人,餘以千二百金從黃尚寶購之。崇禎癸未,損二百金售諸四明謝氏。今年遊武林,坦公司馬攜以見示,餘聳臾勸亟取之。司馬家插架萬簽,居然為壓庫物矣。”此跋末題戊戌孟夏,蓋在順治十五年矣。乾隆時進入內府,甲子禦題雲:“雕鐫紙墨,並極精妙,實為宋本之冠。”又《文選》亦在內府,二十三卷後有吳興小行楷書跋雲:“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咽皆作清冷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鐙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亦有州跋雲:“餘所見宋本《文選》,亡慮數種。此本繕刻極精,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舊為趙承旨所寶。往見於同年生朱太史家,雲得之徐太宰所。幾欲奪之,義不可而止。”又有萬曆甲戌人日王稚登書雲:“此本紙墨鋟摹,並出良工之手,政與琅琊長公所藏《漢書》絕相類。《漢書》有趙魏公小像,此書有公手書,流傳至今僅三百年,而卷帙宛然。今歸朱司成象玄,出示諦賞。此本視《漢書》,亦猶蜀得其龍吳得其虎矣。”又董其昌跋雲:“顏真卿書送劉太衝序後,有‘宋四家書派皆宗魯公’之語,則知北宋人學書,競習顏體,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鐫手於整齊之中寓流動之致,洵能不負佳書。至於紙質如玉,墨光如漆,無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為上品。”乾隆禦題雲:“此書董其昌所稱與《漢書》、《杜詩》鼎足海內者也。紙潤如玉,南唐澄心堂法也。字跡精妙,北宋人筆意。《漢書》見在大內,與為連璧,不知《杜詩》落何處矣。”按《天祿琳琅》目載宋版書甚多,而禦題又雲若此者,亦不多得。嘉慶二年,武英殿災,目載之書同歸一燼,神物久歸天上。留此題跋,可見宋本書之精妙,古今人之愛護,心理相同。《文選》今尚有明袁仿宋裴氏本,國朝胡克家仿宋尤丞相本,可作虎賁中郎。《漢書》則形影無存,尤令人追思無已矣。

宋刻書字句不盡同古本藏書貴宋本,人人知之矣。然宋本亦有不盡可據者,經如《四書》朱注本,不合於單注單疏也。其他《易》程傳、《書》蔡傳、《詩》集傳、《春秋》胡傳,其經文沿誤,大都異於唐、蜀《石經》及北宋蜀刻。宋以來儒者但求義理,於字句多不校勘。其書即屬宋版精雕,隻可為賞玩之資,不足供校讎之用。南宋刻書最有名者,為嶽珂相台家塾所刻《九經三傳》,別有《總例》,似乎審定極精。而取唐、蜀《石經》校之,往往彼長而此短。(唐《石經》在西安。蜀《石經》有《毛詩傳箋》卷一卷二殘本,刻入陳宗彝《獨抱廬叢書》。《左傳》杜注殘本、《公羊》何氏解詁殘卷、《穀梁》範寧集解殘卷,舊藏福山王文敏所,後歸他氏。繆藝風老人曾取以校注疏本,義長者最多。又黎庶昌《古佚叢書》中刻《爾雅》郭注三卷,原本亦出蜀《石經》,勝於宋元諸刻。)故北宋蜀刻諸經之可貴者,貴其源出唐、蜀《石經》也。宋本中,建安餘氏所刻之書不能高出俗本者,為其承監本、司、漕本之舊也。至於史、子,亦以北宋蜀刻為精。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見於各藏書家題跋所稱引者,固可見其一班。子如《荀子》,熙寧呂夏卿刻本,勝於南宋淳熙江西漕司錢佃本。《世說新語》北宋刻十行本,注文完全,勝於南宋陸遊本。此固未可概以為宋刻而遂一例視之,不複知辨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