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6)(2 / 3)

按照“自我實現的預言”的理論,這種信念就相當於改變了我的預言。以前,我預言自己不如優秀學生,結果這個預言實現了;現在我預言自己會比他們強,而接下來,我這個預言開始不斷實現。

預言需要基礎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的同桌,高一上學期成績一直和我相當。有一次,他生了病,在家養了一個月。等病好返校後,離期末考試隻有一個星期了。他豁出去了,結果考試心態出奇好,在期末考試中居然進入了全班前五名。這次經曆改變了他的預言,他以前以為自己就是11~15 名,但從此,他的預言定位到了前五名。結果,以後兩年半裏,他的成績從沒有掉下過前五名。

前年冬天,我一個朋友的表弟對高考失去了信心。他是複讀生,第一次高考因為發揮失常,於是選擇了複讀。但高三第一個學期的曆次考試中,他的成績非常不穩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擔心自己重蹈覆轍。我向他講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概念,告訴他“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績,因為那是你抵達過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麼你一定會重新抵達那裏”,這句話對他震動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績逐步穩定下來,即便偶爾一次發揮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為他知道“如果你在乎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會成為消極的預言,讓這樣的失望重演”。最後,他在高考中正常發揮,被南京大學錄取。

預言要有基礎。譬如,沒有那次化學成績,我很難做“北大夢”;沒有那次全班前五名,我的同桌也不會有那樣的預言。我那個朋友的表弟沒有以前的成績,他也很難相信“南大夢”的預言。

簡單說來就是,如果你抵達過某種境界,再做這樣的預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我在化學成績上取得了年級第一,由此開始憧憬其他科目也去爭取類似的成績。這種憧憬,是紮實的。

由點到麵,逐步突破

進入高三後,我將物理當成了第二個突破口。兩個多月後,在高三上學期的期中考試中,我的物理成績也取得飛躍,基本考了滿分,那是我高一以來的物理最高分。同時,化學成績仍然在年級名列前茅,證明我高三升學考試中的成績並非曇花一現。

到了高三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最令我欣慰的是,數學成績也有了巨大進步。其實,我最害怕的還是數學,因為高一就沒打好底子。我的同桌數學成績在班中最強,他建議我從高一數學開始掃漏洞,力求不放過一個難點和疑點。其實,我在化學和物理中都是這麼做的,並且,在攻堅化學和物理時,我一直將數學當作第二重點,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後,掃漏洞工作終於宣告結束,在高三下學期的第一次模擬考試中,我的數理化成績都在班中名列前茅。雖然這次考試隻得了全班第 19 名,但因為是整個高中三年數理化成績首次都名列前茅,還是有很大的成就感。畢竟,這證明我在這三科上下的苦功是行之有效的。

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心理學中一個著名的觀點:整體大於局部之和。將這個概念引申過來,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戰略觀念:要將高三一年視為一個整體來對待,不要為局部的得失而過於得意或苦惱。

對我自己來講,在高三半年多的時間裏,我的最好成績其實仍然是高三升學考試那次的全班第 11 名。那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有一科考了全年級第一。如果拘泥於局部觀,我應該懊惱才對,因為我的成績一直不升反降。

但是,我幾乎從未因此苦惱過,因為我將高三一年視為了一個整體,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最後的結果,至於中間的成績,進步了,可以欣喜,證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為得到了經驗和教訓。進步也罷,經驗教訓也罷,對最後的結果都有益。我從不執著於一次成績的得失,因為我堅信:努力,總不會錯!

我相信,隻要努力,就會進步,就會提高。一時的成績升降,都有偶然,而努力必然有收獲。並且,我在化學上努力,化學成績就提高了;我在物理上努力,物理成績也提高了;我在數學上打持久戰,成績也提高了。這也證明了我的信念——努力,總不會錯!

會學習,還要會考試

數理化成績都提高後,我將英語當成重點突破對象,向每個英語好的同學認真請教學英語的方法。有兩個同學給了我很重要的建議,結果英語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但緊接著,我遭到了高中三年來最大的一次打擊:高三下學期的第二次模擬考試中,我仍然考了全班第 19 名。而且,除了化學,其他各科都沒有考好。

為什麼會這樣沒道理呢?

在離高考僅三個月的時候,這個打擊很重。我非常鬱悶,於是一個人到學校附近的鐵路旁散步。我重新估量了一下形勢,最後斷定:我沒有發揮好。我做數理化難題的功力,全班少有人能比,所以數學和物理的成績沒有反映出我的真正水平。至於語文,我讀的文學類書籍、看的文學類雜誌,全班任何人都沒法和我比,而且高中所有要求背的課文、詩歌,我全背過了。還有政治,我幾乎整本書都背過了,考試卻沒及格……實在是沒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