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順利還好,像麥克阿瑟,他雖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錯誤,但同時也有許多輝煌的戰績,他算是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母親的價值。假若突然間,孩子生了重病,無論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父母的意願一下子又跌回原處——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
還有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也希望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並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麼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隻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該多好。
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偽命題,並非世界的這一邊是優秀而高壓力,另一邊是平庸而輕鬆。實際上,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我們社會的大人們,好像普遍都不明白這一點,和家長與老師們探討所謂的教育時,他們普遍抱有一個成見:孩子要麼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
這個成見很值得探討一下。最近,我正在看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Roy Martina,身心靈治療大師。已撰寫數十本關於健康、生命活力、靈性成長、減重與營養方麵的著作,比較有名的像由胡因夢翻譯的《改變,從心開始》】 的一本好書《改變,從心開始》。在書中,馬丁納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我們社會的教育體係,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的快樂這一層麵。
所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比方說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學,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開心,但一聽說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你的快樂一下子消散了,轉 而恨自己的孩子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爭氣。我第一次深刻領會到競爭式的快樂,是因一個朋友。她對我說,她實在沒法明白,人與人交往時,除了比較還能做什麼。馬丁納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來說明競爭式的快樂。
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
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麵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可以得到的會比你多一倍。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
這個故事說明了競爭式快樂的可怕之處。陷在競爭式快樂中的人,勢必會被魔鬼的這一麵所折磨。譬如多名高中生對我說,他應該能考上一所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一想到他的同學中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就快樂不起來。
持有這種觀念,意味著這些高中生也被我們社會的教育給異化了。所謂條件式的快樂,馬丁納說,這裏麵去除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隻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譬如你的願望是掙到多少錢以獲得經濟上的自由,當這個願望實現後,你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多了”的痛苦中,這就是條件式的快樂。
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麵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他寫道:
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並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處在至樂中,無論舒服還是痛苦,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於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於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第三個層麵的快樂,並不容易活出。盡管有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但整體上,幾乎沒有誰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從小就徹底沉浸在無條件的至樂中。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