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8)(3 / 3)

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快樂有這三個層次,比“別人家的孩子”強隻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不僅教育係統的官員和老師如此,家長們也如此,而這些大人們也試圖讓孩子相信,這就是一切。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他要玩遊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的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傳遞“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信息,那麼孩子對競爭式的快樂不會太癡迷,他們隻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

可以說,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幹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

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隻剩下了一種快樂——人群中的快樂。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讚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

條件式的快樂和至樂能點燃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覺得不虛此生,但假若隻剩下競爭式的快樂,你會時時感覺身處地獄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係中,是大人們在享受競爭式的快樂,而孩子是他們實現自己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他們美好的生命,消耗在如此沒有意義的事情中。

最近,多個高中生都對我說,武老師,我非常排斥高考,我討厭高考中藏著的那種味道,好像這是天底下唯一重要的事情,好像我生命的意義就隻能體現在這裏。

他們的生命當然遠不止此。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給別人提供競爭式的快樂,那就會產生巨大的無意義感。

我有一個可怕的預言——假若我們的教育體係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壓力繼續升級,那麼被當作工具的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生命抗爭。最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會高到讓整個社會恐懼,那時大人們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邏輯。

那個富有而優秀的家長,她寧願在健康和優秀之間為孩子選擇健康。但我想說,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免於目前教育體係的傷害,那麼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獲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釋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

家長不能指望老師或教育體係先發生改變,若真愛自己的孩子,需要發揮自己的勇氣與智慧,與“一切為了大人”的變態做法抗衡。

家長是最容易打破這個絞殺孩子的鏈條的。你可以對孩子說,孩子,從現在開始,請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華開始。

父親太暴躁不是你的錯

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於是,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壞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攬。

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我們該負責的,什麼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但是,假若父母說,是的,那些所有的壞事情,的確就是你導致的,這個孩子就無法走出壞的自戀。

不幸的是,這樣的父母並不罕見,很多父母對無辜的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會理直氣壯地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

武老師:

你好!我是一名廣州女孩,今年 20 歲,我心裏有一個難題,從小一直困擾我,幫我解答一下可以嗎?

這是一個家庭問題,我媽媽一直做商場服務員,爸爸是一名技工,家庭收入一般。問題是,爸爸經常無端地開口就罵人,事情的起因都是很小的瑣事。於是家裏總是烏煙瘴氣,我小時候如此,現在還是如此,每個星期至少有兩個晚上爸爸會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