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中國式家庭(1)(1 / 3)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存在等於被感知。美國心理學家萊因 【Joseph Banks Rhine(1895~1980),美國心理學家】如是說。

這個定義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這般存在著。簡單說來,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我們說,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他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另一些人沒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實際上,我們都很在乎別人如何看自己。區別僅僅在於,有清晰自我的人,是投胎技術好,有好的父母,特別是好的媽媽。你的感受被好的媽媽感知到了,於是就有了存在感,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自我。沒有清晰自我的人,沒有實現這一步,所以他畢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別人看到。

幹露露的媽媽雷女士在她的一張照片中,赤裸著上半身,拿手與胳膊籠住豐滿但不誘人的胸部,神情非常滿足,非常自得。她自己做的事情,和她讓女兒做的事情,表麵上是用性感引誘人,其實都是在追求一個很原始的渴望——看著我!看到我!這個原始的渴望被過度地滿足了,所以她很自得。

最初,若沒有被媽媽與其他親人看到,就希望被萬千人乃至無數人看到。

心理谘詢的價值,也在於來訪者的感受被看到。不過,評價不是看到。看到,必須是心對心,感受對感受,是心靈的呼應,而不是頭腦對心,更不是藥物對心。雖然藥物會作用於你因渴望感受被看到而不得、而恐懼、而絕望、而憤怒的種種感受,但因它看不到,所以治標不治本。

存在 = 被感知。相應的,不存在感,就源自於感受沒被感知。這有多種方式,常見有三種:忽視、雙重矛盾、僵屍化。

忽視很簡單,最初就是媽媽或最關鍵的撫養者,沒有精力、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看到你。要麼你在嬰幼兒時總是孤獨,要麼那個你在乎的人盡管在你身邊,但她隻有頭腦沒有身體、沒有心,甚至連頭腦都沒有,所以“看見”一樣沒有發生。

極端忽視,會導致極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體現為一種致命的羞恥感——生而為人,對不起。從來沒有被愛看見,於是存在本身就是錯誤。

日本電影《鬆子被嫌棄的一生》中,鬆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駛而來的列車前自殺,遺言是“生而為人,對不起”。這也是作家太宰治自殺的真實遺言。

極度可怕的忽視,會導致一個極度矛盾的狀態:我無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於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覺得要死。對此,通俗的說法是,我不能愛上你或接受你的愛,因那樣我就沒有自我了。

萊因將此稱為“吞沒焦慮”,這與我文章中常見的吞沒創傷不是很一致,無妨稱它為原始的融合焦慮。

原始的融合焦慮,是指一個人害怕與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聯係,因關係意義上的鏈接會讓其擔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這種懼怕所產生的焦慮即原始的融合焦慮。

簡而言之,有此焦慮的人,會感覺哪怕輕度的關係,都會吞沒掉他可憐的自我身份。

關鍵原因是,他的自我太可憐、太脆弱了。之所以可憐與脆弱,是他的感受很少被感知。那很少被感知的感受,湊成了一個脆弱的自我。這種自我,非常渺小與卑微,其他任何一個事物都遠比自己要高大。所以,建立關係就意味著,要被那個高大的別人所吞沒,而自我就煙消雲散了,就像《西遊降魔》中段姑娘被孫悟空擊成碎末又化為烏有。本質上,融合意味著小我的死亡,但一般的過程是,有一個清晰的小我,托著自己與別人建立關係,不斷在關係中感受彼此,信任越來越深,突然間感受到彼此,並在那一刻放下防禦,小我死亡,而最親密的關係建立,一個包含著“我與你”的關係性自我建立了。若沒有這個相對健康的自我托著,而直接去建立關係,那種湮滅感就太強了,令人不敢嚐試。

原始的融合焦慮會帶出很嚴重的問題,有這種焦慮的人,他隻能感覺到極端情形,要麼建立關係而失去自我,要麼徹底孤立,不存在中間地帶。

因這種焦慮,一個人會寧願被憎恨被攻擊,這時如果他進行反彈,就意味著一個自我疆界建立了,反彈時的感受——主要是憤怒等負性情緒,也構成了他滋養自我的養料。

相比起被憎恨被攻擊,被愛反而是可怕的,因愛會導致被淹沒被毀滅。

有此焦慮的人,容易夢見被埋葬、被淹沒、被流沙活埋、被火燒成灰燼,或被水淹沒。

甚至,被精準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被理解也意味著被吞沒被 窒息。

與理解和愛相比,他們寧願被誤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們的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所以,要與有此焦慮的來訪者相處,或與有此焦慮的人相處甚至相愛,尺度非常難把握,最好是和風細雨地逐漸接近,接近時一直保持某種程度的距離。

與他們交往,愛與理解發生時,反彈也會發生,有時反彈會非常激烈乃至可怕。你會覺得,對他們表達愛與理解,好像他們感覺受到了極大冒犯似的。

在我看來,根本上還是那種原始的羞愧。因沒有被愛照見過,所以內心是一片黑暗。他們將這種黑暗理解為,真實的自己是壞的,而如此壞的自己竟然還渴望被看到被理解,何等可怕。沒有人會愛自己、會在意自己,可自己還是如此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