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鍵一點——讓有此焦慮的人意識到,黑暗不等於壞,隻要有愛照到你內心那一塊田地,那一塊田地就會變得美好。猶如純美姑娘的一吻,會讓可怕的野獸瞬間變成王子。
再談談雙重矛盾。它的意思是,你既不能做 A,也不能做 -A。萊因則將雙重矛盾稱為雙重束縛,準確的表達是,表麵上,父母或親人希望你做 A,但你真做了,他們不高興。內心裏,他們其實是希望你做 -A,但你若做了 -A,他們可能會更不高興。
譬如,媽媽張開雙臂歡迎你,你撲上去,但你感覺到她分明在推開你。若你不撲上去,她會斥責你。
雙重矛盾的源頭,是一個人內心的分裂,也即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意識上,他們處於 A 端,可潛意識裏,他們處於 -A 端。處於 A端時,頭腦接受,但身體和心難受;處於 -A 端時,身體和心順暢了,但頭腦不接受。
雙重矛盾會給其他人造成極大困擾,特別是孩子與配偶。孩子對事物本來有準確的感覺,他感覺到事情的真相是 -A,但既不會被父母確認,也不會被外人確認,父母和外人都說,事情明明是 A 嘛!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就像很多人在社會上是一個無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裏,卻是一個暴君。但別人見到你都說,啊,你爸媽啊,他們可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實的感受是無比痛苦的。
暴君還好,因為他畢竟做了明顯錯誤的事,讓你還會有明確的認識。可是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的暴行往往會被說成“打是親,罵是愛”,但暴行太多了,最終還是會讓孩子認定父母是錯的。
有時,比暴行更嚴重的是隱蔽的攻擊。隱蔽的攻擊,攻擊者不會承認,旁觀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甚至都難以訴諸語言。譬如,許多人,表麵上對人很好,可一轉身,卻會小聲咒罵。
僵屍化,意思是,父母希望你一動都不要動,你的活力僅體現在執行父母的意誌上。他們希望你隻是他們手腳的延伸,而不要有任何自由意誌。
之所以如此,是因父母有可怕的不安感,他們要掌控一切,任何一個小小的失控,都會讓他們覺得掉入了深淵,所以他們要不惜一切來打壓你的自由意誌,將你推向僵屍境地。
忽視、雙重束縛和僵屍化,以及其他破壞你感受的招數,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在婚戀關係上,在工作以及社會中都可能存在,都會破壞一個人對自己感受的信任。這些著數很複雜,而你的著數可以很簡單——信任你的感覺。
若你夠幸運,有一個好媽媽或好的撫養者,你的感受不斷被碰觸被確認,你會形成一個豐盛而靈動的自我。若缺乏這份幸運,你要花很大努力,朝向這一目標前進。你也可以自己去認識並確認自己的感受,特別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於外部世界,讓豐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斷碰觸自己的感受。若這一點特別艱難,找一個好的心理醫生是很好的辦法。勇敢地去愛是必不可少的。愛,特別是愛情,能全方位激發你的種種感受。
不管是先天運氣,還是後天努力,有豐富感受並被確認的人,都會形成所謂的“存在性安全感”,萊因描繪說: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個體在這個世界上是真實的、活生生的。他們能感覺到內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統一性;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實在性、真實性以及內在的價值;具有空間的擴張性。
這雖不是很有詩意的表達,但若能活出這種感覺來,那將是很有詩意的境界。
願你能活出這種感覺。
你的身體,是不是別人的奴隸?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與假自我的概念。這首先在與媽媽的關係中形成,而後擴展到其他所有關係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自己的感受而構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媽媽的感受而構建。
後者的悲哀是,他自動地尋求別人的感受,圍著別人的感受轉,他為別人而活。
英國另一心理學家萊恩【R. D. Laing(1927~1989),英國生存論心理學家。代表作有《分裂的自我》等】 則說,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別人的自我在一起。結果是,有假自我者,他的身體與他的自我分離,而去尋求與別人的自我結合,更容易被別人的自我所驅動,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驅動。何等可悲。假自我會導致一個常見的現象——遲鈍。即,當身體遭遇到一些刺激時,反應總是慢一拍,不僅如此,感受也不夠清晰與鮮明。遲鈍隻是一個表麵反應,更深的邏輯是,假自我者將身體與“我”分離,並將真自我割裂到一個與身體無關的空間,所以身體的傷害也不容易讓他們有切膚之痛。
萊恩講了一個例子。一位男士,一天夜裏路過一條小巷,迎麵而來的兩個男人在擦身而過的一瞬間,突然揮起棍子向他打來,他吃了一驚,隨即釋然。他想,他們隻是打我一頓,這不會給我帶來真正的傷害。
這個例子中的“不會給我帶來真正的傷害”,其意思是,身體不是他的“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不會傷到他的自我。這位男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以他的例子或許極端了一些。但講到遲鈍的話,相信太多人深有體會。一位女士,在擁擠的公交車上被人踩了一腳,她當時沒什麼感覺,等下車時才發現,這一腳把她踩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