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中國式家庭(1)(3 / 3)

所以說,遲鈍是身心分離的結果,沒有“自我”的關注,身體的感覺變得不敏感了。

不管一個人的假自我多嚴重,他仍然會尋求真自我。或者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部分是留給最真實的自己的。然而,身心分離導致的結果是,他們的真自我與身體沒有鏈接。

可以說,假自我者,仍在尋求為真自我留一塊純淨天地,常用的辦法是,他的真自我與哲學、理論或純粹精神結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體。但身體是真實的,身體才能與外部世界建立聯係。所以,這個純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體的滋養,淪為虛幻。

萊恩對此論述說:

當自我放棄自己的身體和行動,退回到純粹的精神世界時,最初可以感覺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終於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內心充實而豐富。

與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兒運行著,在自我眼裏是多麼可憐。此時,他感覺到自己的優越性,感覺自己超然於生活。

自我在這種退縮和隱蔽中感到安全。然而,這種狀況不能長久維持。內部真實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經驗的確認,因此也無法發展自己,這導致持續的絕望。最初的全能感和超越感現在被空虛和無能所代替。他渴望讓真實的自我進入生活,同時也渴望讓生活進入自己的內部。但這時,假自我者會感覺到內在純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會產生深深的恐懼。

存天理,滅人欲,這句話太極端了些,但貶低個體的身體而崇尚外在的道德規範,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主旋律。

在這樣的主旋律中,王陽明和他的心學是非凡的存在。王陽明知行合一,因他證到天理即人欲,“我”心即天理。他首先提出身心合一,他的身體不是父母、聖人、帝王或他人的奴隸,而是他自我的一部分,是身心靈共同體的一部分。他的心學沒傳播開,因忠孝兩全才是咱們一直以來傳承的文化。

懷有美好理想或純淨精神的人,一定要問問,你的身體在哪裏?若所謂的純淨精神不能和你的身體合一,而隻存在於你或一兩知己知道的幽靜之處,那麼你很可能是活在虛假中。

一位網友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說:我一直覺得隻要掌控了一個工作上很難的東西,就能得到徹底的自由。那個“很難的東西”就是我純淨的精神吧?很怕萬一不關注美好的理想,身體就跟著死亡了。這段話很經典,他的假自我,是用來應對工作的。萊恩說,假自我者總有一種感覺,外部世界不友好甚至很殘酷,所以必須辛苦地應對,不管人還是事。

他的真自我,不是那個“很難的東西”,而是“徹底的自由”。

這份徹底的自由,不能從現在追求,而要一直將精力放到掌控那個“很難的東西”上,這導致代表著“徹底的自由”的真自我,從來都是一個虛幻的存在,得不到滋養。

一直記得一段很有智慧的話:

人生由幾百、幾千乃至幾萬個大大小小的選擇構成,等你老了,回顧一生的時候,你發現最虧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這一生,就白活了。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式的話語,萊恩也是一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而存在主義一直強調這樣的人生哲學:

我選擇,我自由,我存在。

願你從現在開始,從那些看似瑣碎的時刻開始,活出你自己。

聖人情結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服務於他的自我;

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體服務於別人。

如果自己的身體服務於自己的欲望,簡直就像一種罪過。

然而,依照萊恩的說法,有假自我的人,會給自己的真自我一個空間,但因與身體以及現實沒有鏈接,真自我就容易成為純粹精神性的存在。純粹精神性的真自我,也即沒有私欲的自我。

這種心理投射到社會上,即一個值得我們敬仰的人必須是泯滅了自己欲望的聖人,他的動機都是為他人。

喚醒你沉睡的活力

是創造性,而不是其他,讓個體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並讓個體產生諸如“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等想法。創造性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2012 年度,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我問自己。腦海裏第一時間出來的答案是,那三個夢。

不是我的兩本新書,不是我的工作室的發展,不是我上過的什麼課程,也不是我第一次去了西藏,而是那三個夢。

那是 2012 年夏天的一天,應該是六月,一天晚上我接連做了三 個夢。先說說夢境。

【第一個夢】

高中同學聚會,我去晚了,等到了,聚會已散。我隱約知道,我是有意晚去的,因我覺得,我的高中同學們不喜歡我。

【第二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