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眾矢之的——浙江(2 / 3)

洪鈞沒好氣地說:“你還真想讓我隨叫隨到啊,今天不可能現場谘詢了,隻能電話谘詢,您就湊合吧。”

“OK,那我就趕緊湊合。哎,第一資源要把我們的軟件拿去評測,俞威今天跟我磨了一天,非要把我們正在做漢化的行業版交給第一資源,我有些想不清楚,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啊?”

奧迪A6的風阻不算大,發動機靜音效果也還不錯,但可能是由於柏油路麵的顆粒粗大,車內還是回蕩著輪胎摩擦所發出的噪音,車裏其餘三個人都停止交談,生怕影響洪鈞接聽來電。洪鈞把手機貼在耳邊卻驚訝得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早料定ICE會很快得知第一資源要開展軟件評測的事,但沒想到俞威這麼快就使鄭總接納ICE作為評測對象之一。

鄧汶不見洪鈞回話就又大叫大嚷起來:“喂,聽到嗎?還是你說了什麼我沒聽到?”

“你們什麼時候開始為第一資源漢化那個行業版的?”洪鈞問。

“剛做了兩個月,現在感覺問題挺多的,下半年能不能發布都說不好,這會兒就更拿不出手了。”

“都有什麼問題?”

“那個英文的行業版其實就是個過渡性的,裏麵問題太多,我現在才明白當初卡彭特為什麼急於做9.0,就是因為8.0 有些關鍵技術是存在缺陷的,而那些缺陷在這個行業版上就顯得更嚴重,麵臨海量數據和作業的時候就全都暴露出來了。”鄧汶的聲音把洪鈞的鼓膜震得生疼。

“英文版本身的問題你是無能為力的,漢化上有什麼問題嗎?”

“有啊,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人都不懂這個行業的業務,就算隻是把界麵做英譯漢也得懂人家的專業詞彙啊。我前些天請一位在這個行業做過幾年的人看了看我們搞的東西,你猜人家怎麼說?他說我們還是別做漢化了,英文的那些術語他本來還看得懂,被我們譯成中文他反而不明白了。”

“界麵上那些詞彙的問題,你們找個行業內的專家幫你們對數據字典把好關就可以了,我估計業務流程上麵的問題會更多。”

“是啊,歐美那些企業和第一資源的很多業務流程是不一樣的,這就不僅是漢化,已經都涉及客戶化的工作了。我正準備招聘幾個行業專家,但需要時間啊,我的人都還在學習階段,這時候做出來的東西怎麼敢交給客戶評測呢?”

“俞威為什麼堅持要用還沒做好的行業版去參加評測?他為什麼不用你們現成的8.0通用版?”洪鈞問。

“你那麼內行怎麼連這個還猜不透?要是通用版能適合像第一資源那樣的特定業務流程,還搞什麼行業版啊?俞威還說,將來第一資源肯定要用行業版,如果我們拿通用版參加評測卻用行業版去投標,像你們維西爾之類的肯定會去告狀,所以無論如何也要拿行業版評測,評分高低隻是水平問題,版本不符就是性質問題了。”

“依我看,你還是讓俞威把通用版交給第一資源評測,起碼那是個現成的東西,行業版你還是捂在自己手裏接著做漢化吧。俞威要你把行業版拿去評測恐怕又是個圈套,一旦出問題就會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你身上。”洪鈞應答之間側頭看了李龍偉一眼。

“可俞威不幹,軟磨硬泡地真拿他沒辦法,下午我都幾乎答應他了,一想還是得聽聽你的意見。”

“你根本不用和他理論,你忘記你們的流程了?俞威應該去找Peter,Peter再找卡彭特,你隻聽卡彭特的指令行事。你這不是在推諉,而是在不折不扣地執行公司流程,隻有這樣你才能保護自己。”

“卡彭特才不會再管這種事呢,我想找他都不知道上哪裏去找。”

“這就與你無關了,如果俞威和Peter無法讓卡彭特給你下指令,他們自然會拿通用版參加評測。你千萬不要急人所急,否則最終著急的隻有你自己。”

“但這樣會不會影響第一資源的項目啊?”鄧汶依舊忍不住替俞威操心。

洪鈞笑著說:“放心吧,俞威的創造性比你強得多,把難題留給他吧,能者多勞。”

洪鈞剛掛上電話,李龍偉輕聲問:“誰啊?聽著像是ICE的。”

“嗯,他們北亞負責研發的。”

“好,咱們手裏又多了幾發炮彈。”李龍偉摩拳擦掌地說。

小譚又發現自己處於尷尬的中間人的境地,不過與上一次兩不情願的情況有所不同,現在邢眾已經變得急不可耐,再三催促小譚安排他與俞威見麵,最後幹脆直接堵到ICE公司來了。小譚帶著邢眾來到俞威辦公室門口,門關著,他問秘書俞威在不在裏麵,見秘書點頭便抬手敲門,在他的手敲到門上的同時秘書的話也說了出來:“Linda也在裏麵。”

小譚的手僵在半空,恨不能把剛才的敲門聲從空氣中抹掉,但為時已晚,門裏的和門外的都已經真切地聽到了。忽然變得很安靜,小譚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他往後退一步,盡量離門遠一些,好像這樣他就不會被認定為肇事者。門開了,開門的是琳達,紅著臉,裏麵的俞威坐在大班台後麵,也紅著臉,小譚覺得琳達的臉紅是因為緊張和羞赧,而俞威的臉紅是因為緊張和興奮,殊不知此刻他自己的臉比琳達和俞威的都更紅過幾分。

琳達剛要從小譚麵前走過去,俞威在身後煞有介事地說:“剛才商量的事你馬上去辦吧,盡快把結果告訴我一下。”

小譚請邢眾先一步走入俞威辦公室,俞威一見邢眾便站起身熱情地招呼,腳下卻沒動,隻示意他們坐在側麵的沙發上。邢眾和俞威寒暄,鎮定自負一如往日,但小譚知道此時的邢眾是典型的外強中幹,因為幾天前他剛被尤教授劈頭蓋臉地臭罵一頓。

那天鄭總專門請尤教授吃飯,席間談到了尤教授領銜的技術專家組幫第一資源做的需求分析報告,鄭總對報告給予高度評價,並一再肯定尤教授及專家組所作的工作,然後提及一個困擾他已久的問題,就是究竟如何體現這一艱巨而富有成果的工作的巨大價值,鄭總說第一資源肯定不會無償獲取,在當今全社會日益重視知識階層所創造的無形資產的大形勢下,第一資源絕對不能幹這種涸澤而漁的事。

尤教授隱約感到不妙,便問鄭總你所說的體現應該是怎麼樣體現,鄭總說第一資源應該為獲得這麼一份寶貴的報告而付出報酬,尤教授心說不好而嘴上卻不由自主地問是什麼樣的報酬。鄭總為難地表示要想把無形資產有形化實在是一道很難的課題,當然不能按斤論價,但又總要有個解決辦法。鄭總最後撓著頭皮說,那我就提個方案吧,希望尤教授你一定不要見怪啊,我看這樣,整份需求分析報告共有多少頁?每頁紙我們付一萬塊錢吧。

尤教授心裏沉甸甸地回到學校,一個電話就把邢眾叫來,苦著臉把經過一說,邢眾像被雷劈了一樣愕然呆住。尤教授鬱鬱地說,這麼多人忙活了這麼長時間,人家隻拿幾百萬就把咱們打發了,學校裏、院裏、還有外麵的協作單位幾家一分,研究中心也就剩不下多少了。邢眾忙表態說您不用考慮我們信遠聯,我們參與的那點工作就都算是我們的前期投入吧,我們還是把回報寄托在日後的項目招標上。

尤教授氣不打一處來,說你還惦記著後麵的招標呐?你已經沒有參賽資格啦。老鄭說了,為報告支付報酬隻是一方麵,為了進一步體現第一資源對所有參與方的尊重,要求我們在報告中明確列出所有相關協作單位和個人的名稱,他們會寫在未來的招標規範上一並表示感謝,你以為你還能用信遠聯的名義去投標啊?!

邢眾急了,說那怎麼成啊?!幾百萬就把咱們全都買斷啦,咱們不管拿下哪個省的項目起碼都有幾千萬啊!

貌似文弱的尤教授拍案而起怒斥道,誰讓你不知道自己姓什麼的?!你犯了眾怒你知不知道?你讓所有人都看你眼紅,那些廠商都要首先把你搬掉。你口口聲聲和第一資源關係多麼鐵、可以替第一資源做主,你以為你和第一資源是什麼關係?是叫化子和財主的關係!人家給你碗飯吃你就想和人家攀親戚?

而眼下坐在俞威辦公室沙發上的邢眾卻不帶半點叫化子的影子,他仍然試圖主導談話過程,對俞威說:“上次有勞俞總到信遠聯坐了坐,我這次來就算是回訪吧。之前咱們雙方談得不錯,這次希望能具體落實下一步的合作方式,每次都要向前推進嘛。”

俞威笑容可掬地回應道:“好啊,是得與時俱進,從咱們上次見麵到現在才一個月的工夫,各方麵的情況就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對NOMA工程的最新進展邢總應該了如指掌吧?”

“變化確實不小,南京會議一開,‘大集中’就變成分布式的‘小集中’,是有點出乎我的預料,看來我當初對第一資源總部把握各省公司的能力有所高估,今後對省裏的工作得抓緊。”

俞威暗中對邢眾的話嗤之以鼻,心想你邢眾並非高估了第一資源總部的掌控力,而是高估了你自己,自以為和第一資源打了多年交道又有尤教授的背景就可以指點江山,卻不知如此複雜的大型項目豈是抱牢一條大腿就能成事的,況且事實證明就連那一條大腿最後也沒抱牢,俞威情不自禁想送邢眾八個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但終究還是淡淡地說:“有些情況也出乎我們的預料,突然要搞什麼軟件評測,弄得我們也有些措手不及。”

坐在邢眾身邊的小譚忽然插話說:“好在局麵已經基本明朗,第一期上項目的七家公司也定了,我看咱們和信遠聯一起把各省情況分析一下,看看在每個省如何合作。”

俞威立刻把冷森森的目光掃向小譚,轉而又和顏悅色地問邢眾:“聽說信遠聯已經在給第一資源的需求分析報告上正式掛了名,以前你們是幕後英雄,現在走到前台了,不知對你們今後參加各省的投標有沒有什麼影響?”

“影響不能說一點沒有,但問題不大,信遠聯當然會遵守規則不參加投標,但可以用其他家關聯公司的名義,換塊牌子投標沒問題,事情還是由我們這些人接著做。”

俞威點點頭,口氣卻是甚為遺憾:“可是信遠聯的名字響啊,其他家的牌子哪有信遠聯這麼大的號召力,感覺像是瘸了條腿。”

邢眾毫不介意俞威的挖苦,很有感觸地說:“凡事都得一分為二,有利皆有弊,名氣大固然好,但也難免為名聲所累。”

俞威深表讚同,心想邢眾總算吃一塹長一智,這點覺悟來之不易。他又問邢眾:“依邢總看,下一階段針對NOMA工程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哪裏?”

“總部肯定仍然很重要,但總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頭一尾,‘頭’是確定技術標準和入圍廠商的大名單、短名單,‘尾’是審批各省提交的選型結果。我認為更多的工作要放在各省,以贏標為最終目的。”

“邢總希望重點盯哪幾個省?”俞威仍舊隻提問不表態。

“我們在這七個地方的基礎都不錯,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但也希望能和ICE在某些省份重點合作,所以想聽聽俞總的意思。”邢眾的回答很巧妙,既擺出實力又保持低姿態,既表明意願又把球踢還給俞威。

俞威先注視小譚一眼,對他再一次下達封口令,然後看似輕鬆隨意地道出一段關乎全局部署的話:“那我就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感覺廣東和上海你們就不一定要去花太多工夫了,邢總肯定知道這兩家公司是最堅決要搞‘小集中’的,他們也清楚信遠聯和尤教授的關係,不管尤教授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起碼他在所有公開場合都是主張搞‘大集中’的,你們參與搞的需求分析報告也是建議‘大集中’,這就難免導致一些心結,雖然你們和他們以往關係不錯,但在有些事情上關係是不起作用的。北京、河北和山東,我建議邢總重點加以關注,這些地方和集團總部貼得比較緊,你們的關係也挺深,ICE會盡力和你們配合,尤其是山東……”

“山東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本來和中高層的關係都不錯,結果老總輪崗,剛從大西南調來個新老總,整個中層都人心惶惶的,還要再摸摸情況。”

俞威因邢眾的打斷稍有不快,接著說:“所以你們才更應該關注山東啊,這麼難得的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正好做工作。江蘇和浙江的情況可能複雜一些,客戶都比較認可ICE的產品,我們的關係也做得不錯,所以如果你們願意向這兩省推薦ICE,我們非常歡迎也可以做些配合。但坦白講,在當地都有公司已經和我們合作不短時間了,我實在不能厚此薄彼,所以沒辦法向信遠聯做出某種排他性的承諾,我們會對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