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操刀“羊肉湯管理學”)
孔子在實踐中總結出“羊肉湯管理學”,將其應用到魯國的馬場上,忽悠成功;魯國亡“馬”補牢,請孔子來動“大手術”,實施一項名為“建立高績效的市場營銷及組織體係”的方案,不想開的是一劑猛藥,傷筋動骨,孔子團隊被人轟了出來;接到齊國董事長齊景公的邀請函,帶來“藍海戰略”,又遭到權術管理派晏子的抵觸;路上孔子被捉到山寨,沒想到是自己弟子開的強盜公司,成功應用了孔子管理學。
孔子有一天開完會,決定奢侈一把,帶著子貢、子路、顏回、宰我等人去一個店裏喝羊肉湯。
孔子現在很少回家,因為他已經離婚了。
關於孔子與妻子的婚後生活,典籍中是一片空白,人們隻知道他們曾經生過一個孔鯉。《禮記》曾經隱晦說出了孔子離婚的事:一個門人問孔子的孫子子思說:“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意思是說:“從前你的父親為被休出的母親穿孝服守喪禮嗎?”子思是孔鯉的兒子,這段史料可以證明孔子確實離過婚。孔子的時代,禮書中有“七出”的規定,即妻子在七個方麵的任何一個方麵出“有問題”,丈夫都可宣告解除婚姻關係。“七出”的具體規定是:(1)無子,(2)淫佚,(3)不事父母,(4)多言,(5)盜竊,(6)嫉妒,(7)惡疾。我們不知道孔子是因為哪一條理由與妻子離婚的。據後人推測,倆人剛結婚的時候,夫妻感情尚可,到了後來,孔子一心撲在工作上,整天周遊列國推銷CONTROL ME操作係統,很少顧家,後來倆人開始吵架,吵到後來,他老婆忍無可忍,就把他給踹了。所以,孔子常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這是說,“如果一個士人一心隻依戀於家居生活,那就不配承擔士的責任”等等這樣的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羊肉湯館的問題
這家羊肉湯館店麵很大,但是客人卻寥寥無幾。孔子覺得很奇怪,就問老板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想到,這一問,就問出了一堂管理課。
——我剛開店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就雇了個會做羊肉湯的師傅。這個人很有能力,羊肉湯做得也好,可是他要的工資很高,我剛開店,哪有那麼多的積累?他就提出來一個方案:他可以不要底薪,按銷量分成,一碗羊肉湯給他10%的提成。我一聽,這個主意不錯,我能賺大頭,還能調動他的積極性,就同意了。這個辦法立竿見影,我的店裏客人立刻就多了起來。誰知道,到了月底一算賬,羊肉賣出去不少,效益卻並不顯著。
——肯定是被大師傅偷吃了。子路說道。
——我也覺得很奇怪,就開始觀察,後來我才發現其中的奧秘:大師傅發現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高,於是,他就在做羊肉湯的過程中增加肉的分量,來吸引回頭客。你想想,一碗羊肉湯才多少錢?本來就是靠薄利多銷,再說現在物價又漲得厲害,他每碗多放羊肉,我還賺什麼錢啊?我一生氣,就把這個師傅給開掉了。
——這可真是人心惟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大師傅不是君子,走歪門邪道,該開。孔子歎息道。
——誰說不是呢!後來,我又雇了一個師傅。我看原來的辦法不行,錢全被別人賺走了,就采取固定工資的方式,工資稍微給高點兒,這樣他就不會多加肉了,我想得很簡單,客人的多少似乎跟他沒有關係。結果,店裏的銷售額立刻急轉直下,一個月下來,居然又出現了虧損。
——那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這個人一看幹多幹少一個樣,就開始幫我省錢,在碗裏都少放許多肉,客人一吃,感覺和原來差別太大,就再也不來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生意千萬不能“見利思義”,他這是“好心辦壞事”呀!
——他可不是什麼好心,羊肉分量少,客人不滿意,回頭客就少,生意清淡,他的勞動量就小。他幹多幹少一個樣,才不管老板賺不賺錢呢!我又把他給開了。到現在,我還沒找到合適的人,沒牛把馬當,經常是我親自下廚。您說,我到底該怎麼辦?
對症下藥
——這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案例,你們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孔子對眾弟子說道。
——要我說很簡單,老板幹脆就把店承包給大師傅,月底過來收錢,其他時間就去遛鳥,多爽!子路說道。
——那可不行,這個店麵是我從別人那兒租來的,我再轉包出去,我賺什麼錢?老板直接否定。
——我們可以考慮將兩種方案進行綜合,即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方法,底薪是師傅完成必須的工作量才能拿到的,提成要根據每個月的利潤來靈活掌握。這樣既可以防止他不幹活,又能防止他多放肉。顏回想得較周到。
——顏回說得沒錯,不過,真要執行起來,你就會知道其中的難度。一碗羊肉湯能掙多少錢雖然瞞不過大師傅,但也不是一個定數,而是會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變化。老板和大師傅都會有各自的算法,如果雙方的利益算計不一致,不能達到平衡,就會出現扯皮現象,這樣反而會影響工作情緒。再說,孔老板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員工隻要幹活就行,沒必要知道那麼多的商業秘密。讓員工每天都去算老板掙了多少錢,這是不是很可笑?子貢說道。
——那你怎麼考慮?孔子問道。
——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們可以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老板放肉不就得了?關鍵的資源一定要掌握在老板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