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孔子一行人就離開了齊國。
他們走得十分倉促,連飯都沒來得及吃,隻好把正在淘的米取出,一邊走一邊濾幹,可見其處境的險惡。
孔子團隊在黑漆漆的夜色中進發,走得跌跌撞撞。
子貢每隔一段時間就敲一次木鐸,防止後麵的車掉隊。
下一站是哪裏?孔子躺在馬車上思考著。夜涼如水,他又把羊皮往上拉了拉,蓋住自己的身體。誰都沒有說話,隻有老牛拉破車的吱呀聲在黑夜裏彌漫著。
孔子的悄然離開去掉了晏子心頭的一個包袱,讓他很高興。
晏子騙齊景公說,孔子之所以離開是他自己的原因,是因為他開出的價碼太高,公司根本無法接受。再說,“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他那種管理方式繁雜得很,落實起來有難度,不值得在公司推廣。
齊景公一聽,也就沒有再追問下去。他的興趣現在已經轉移到了一個女明星身上,早把孔子給忘了。
兩個月之後,晏子的新書《挑戰孔子——我的中國式管理》開始上市,賣得很火。在這本新書中,他說了孔子很多壞話。
孔子也想出書和晏子對抗,卻始終出不來,因為他湊不齊出書的錢。他的教案《論語》仍然隻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員工中傳播。直到孔子死去很多年之後,這個“手抄本”才得以正式出版,名字依然叫《論語》。不過,省略了很多內容,隻留下了一些最關鍵的話。
(第七節 最佳應用——顏式“山寨管理”)
孔子離開齊國,一直往西南走到了曹國。曹國沒有一家企業對孔子的項目感興趣,他們隻好繼續向前走,來到宋國。孔子的祖先曾經在宋國生活過,有一定的人際關係,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孔子見到了“宋忠集團”的老板宋景公。
不想花錢的主
宋景公問孔子:“我想搞好公司,進一步開拓市場,讓員工竭力擁戴,讓企業結構得到治理,讓企業效益連年翻番,讓公司基業常青,我該怎樣才能做到呢?”
孔子回答道:“大企業向我谘詢公司管理的人不少,都沒有您問得全麵。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老板治理公司就和管理國家差不多,相臨的國家互相親近就會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老板給員工恩惠、員工忠誠則公司上下同心,不加罪給無辜的人則員工幹勁十足,給員工俸祿則員工竭力擁戴。以道德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那麼聖人自己就來了;任用有能力的人,罷黜沒有才能的人,那麼公司就會得到治理。”
宋景公說:“你說得很好!但是我不行,無法做到啊!”
孔子說:“這件事情並不難,隻是看您想不想施行罷了。隻要您讓我們給您的公司做培訓,保證在很短的時間內您就會發現公司麵貌煥然一新。”
宋景公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沒有表態。
孔子一看宋景公這個態度,就很發愁。
在春秋時代,絕大多數用戶不喜歡為管理谘詢買單——他們似乎沒有這種意識。
客戶還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對管理的售前谘詢是不付費的,甚至當時很多人把售前谘詢當做向先進的谘詢公司偷藝的最好方法,這種現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宰我對這種現象很生氣,把售前谘詢叫做“獸”前谘詢,因為他認為,聽取他們谘詢的是一群隻願意STUDY、不願意掏出MONEY的“獸人”。除此之外,管理谘詢行業和傳統行業一樣,也存在拖欠款項的問題。比如說孔子曾經服務過的葉公公司,說好了給七百斛穀子,最後隻給了四百斛。葉公不說是自己賴賬,反而說項目工作與目標沒有預想中的多,因此中途壓縮了很多工作。很多企業為了對外宣傳鼓吹的需要,號稱為孔子谘詢項目花了很多錢,曆時經年。人們都認為孔子掙了很多錢,事實上,孔子可能隻是掙了一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