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曲折發展,劫後重生(1)(1 / 3)

(第一節 在陳絕糧,遇到經營危機)

孔子有智商沒財商,軟件沒推銷出去,該收的錢也沒收上來,遇到了經營危機;走到陳蔡之間,他的團隊被困絕糧;困難中楚國用華車金幣請入,孔子得以與楚昭王論道,楚昭王準備啟用孔子團隊;得意忘形後,不想楚國很黑很暴力,孔子又流落他鄉;員工為公司燃燒了自己的信仰,卻收獲不多,很多人選擇離開,顏回還因“職業枯竭”早逝。孔子老去,曾參是一個合格的傳燈人,將孔子的“管理心法”和家族企業完整地繼承下來,將儒家的千年老店延續到今天。

孔子在鄭國的情況也很不理想,不但一分錢沒賺到,還搭了不少差旅費,日子有點難過。

春秋時代的管理谘詢公司有三種:第一種是老子類型的,基本處於“待業”狀態,遇到機會就做一單,閑置時也不擔心公司的運營成本,因為管理公司最主要的資產就是“人”,老子隻要出馬,就衝他的名氣,掙點錢不在話下;第二種是孫子類型的,有點規模,人員不多,同時承擔多個項目,但負擔不重;第三種就是孔子公司這樣的,真正吃管理谘詢這碗飯,一次隻接一個案子,完全依靠谘詢業務贏利才能夠活下去。

細節管理有缺陷

可惜的是,孔子公司活得很艱難,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對孔子沒什麼興趣。孔子說得天花亂墜,卻連自己的公司都搞不好,誰會相信他呢?就好比一個人是窮光蛋,卻告訴別人怎麼發財,那是很可笑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孔子不擅長財務管理。就因為孔子有智商沒財商,所以很多該賺的錢沒有賺,該收的錢也沒有收上來。公司的日子開始難過起來,偶爾會出現斷糧的窘況。要不是子貢揣著合同去跟人要賬要回了一些錢,公司早就黃了。

這一天中午,子路坐在板凳上,一邊等著開飯,一邊在唱歌:“錢遠乎哉不遠也,我欲錢斯錢至矣!錢遠乎哉不遠也,我欲錢斯錢至矣!”

顏回就沒這麼清閑了,他正在院子裏煮飯。

子路回頭看孔子。一看,孔子正在盯著顏回看。

子路說:“孔總您也不歇歇!顏回煮飯,您也得睜著一雙眼睛死死盯著他,為什麼?”

孔子歎了口氣,說道:“子路,你哪裏知道,這就是細節管理呀。你看我這個人,糧食越精越喜歡,肉切得越細越好,肉割不正不吃,烹調不到家不吃,衣裳雜色亂配不穿,席擺不正不坐,不亂招惹女人,空門不進,危邦不入,為什麼?你們都認為我這個人太講究。其實你們錯了,這就是細節管理呀!跟我比起來,你們簡直是野蠻人,根本不講究細節。還記得那次嗎?有一隻野雞在天空翱翔,飛來飛去,又停下來。你說,這隻野雞來的正巧,就打下來獻給我,我嗅了三嗅,嫌野雞的氣味太臭,就站起來,沒有要。你們粗心地給我一隻帶毛的野雞,我肯定受不了。你們這幫家夥倒好,直接就把那隻野雞烤一烤撕爛吃掉了。其實我不是不喜歡吃野雞,野雞肉的味道還是很不錯的,野雞殺掉之後,用鹽搓一下,要掛起來風幹兩三天,去其味才好吃。我還沒來得及把這些知識告訴你們,你們倒好,三下兩下就吃掉了。我是個很注意細節的人,也許過上很長時間你們才會知道,我是細節管理的先驅。”

孔子喋喋不休地說著,很陶醉。子路不屑地轉過頭去,做了個鬼臉。

正在這時,子路忽然看見顏回用木勺舀起一勺剛剛燜好的米飯放進了自己的嘴裏。

——難怪你要搞細節管理!老師你是神人!好家夥,顏回表麵上溫、良、恭、儉、讓,誰知道卻喜歡吃賊食!子路很不平。

——你說什麼?孔子問道。子路右手一指,孔子一看,顏回正在擦嘴巴。

孔子有些納悶。這顏回是不是腦子進水了,怎麼會幹這種事呢?

孔子一生氣,就把顏回叫過來訓問。不過,他還是很講究技巧的。

——顏回,飯煮熟了沒有?

——煮熟了。

——那好,你去給我端一碗來,我夢見我死去的父親,飯要是幹淨的話,我來祭奠他。

——那恐怕不行,這飯不幹淨。剛才煮飯的時候,有煤灰掉進鍋裏,我覺得扔掉可惜,就把它弄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他感歎地說:“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是靠不住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不能讓人完全放心。子路你要記住:顏回最可靠,了解一個人真是不容易啊!”

子路低下了腦袋。

顏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隻好走了。

——看來這細節管理也不能搞得太細,細到最後就把自己給裝進去了。一個老板整天觀察這些細枝末節的事,還怎麼做大事呢?

孔子看著顏回的背影,自責地說。

被困絕糧

孔子在鄭國待了幾天,看實在沒希望,就離開鄭國,向楚國進發。

他先派宰我去做市場開拓工作,可惜一直沒有回音。孔子決定不再等他,直接過去與他會合。

糟糕的是,剛走到陳蔡之間,他的團隊就被陳國“陳化集團”和蔡國“蔡鳥國際”的人攔住了。

原來,一年前,“陳化集團”和“蔡鳥國際”兩家公司為了完善馬車的營銷體係,用五百條幹肉引入“陽虎管理谘詢公司”進行谘詢。這個陽虎不是別人,就是當年不讓孔子參加招聘會的那個部門經理。他一點都不懂管理谘詢這個行當,他搞谘詢公司,純粹是為了渾水摸魚。陽虎建議,為了有效擴大銷售,兩家公司應該在現有的分銷渠道之外,集中力量開設馬車專賣店。這個建議方案得以迅速實施,在短短的一年內,“陳化集團”和“蔡鳥國際”就開設了一百多家專賣店。由於新增的每家店都吸收了數十輛馬車,增加了渠道上的庫存,“陳化集團”和“蔡鳥國際”的銷售表麵上看一下子增加了不少,但事實上,這些產品並沒有銷售出去,因為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迅速增長。